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赵本山小品已“老者生厌”“少儿不宜”?

http://www.CRNTT.com   2011-03-03 10:55:53  


 
  因为奉行“没有赵本山就不能办春晚”,春晚老总们就由春晚节目的裁夺官,变换为“赵本山小品”的锦衣卫士。我们不应当奇怪,马东作为今年春晚唯一负责语言类节目的总导演,竟然会公开说:“本山老师的作品我没有参与创作,没有太多发言权。”赵本山的小品近年来严重雷同、陈腐、低俗,难道不是与马东导演们只能“旁观”有关吗?

  春晚不是竞技,春晚就是联欢。然而,多年演变下来,现在的春晚不仅变成了竞技场,而且变成了暴利无限的“星工场”。三年来,赵本山为什么“带病坚持”把他的徒弟成批带上春晚?难道除了不惜性命地要为赵氏企业霸住这个具有商业暴利价值的“星工场”,还有别的企图吗?为什么去年《捐助》和今年《同桌的你》结构、内容严重雷同?这不仅因为受到了赵家班创作能力的限制,难道没有受到“本山老师”要带几位徒弟、带谁上的“客观需要”的制约?

  ■ 赵家班还要“世袭”到何时?

  还有一个更深层面的问题需要考虑,上了春晚21次,赵本山小品曾经是春晚舞台上的正气高歌(如《牛大叔“提干”》、《三鞭子》和《拜年》),为什么2000年以后,逐年“走低”,把低俗之气越演越浓?恐怕除了个人趣味外,更有以春晚为舞台,推行赵氏企业“非低俗无娱乐”的产业路线有关吧?

  如果我们说春晚舞台已经成为赵氏企业的“刘老根大舞台”的分店,也许现在还是言过其实;但是,以近三届春晚的赵本山小品《不差钱》、《捐助》和《同桌的你》为例,说赵本山近年来“带病坚持”上春晚,其苦衷是在春晚底线下搞潜伏,推销赵氏的低俗娱乐产业,是必不为过的。

  我们讲20年多年来,春晚只成就了一个“赵本山”,这不准确;准确讲,是春晚只成就了一个“赵氏企业”。说穿了,这就是上了21届春晚,赵本山“春晚还没上够”的“春晚情”。赵本山现象表明,春晚不仅已成为演艺界利益集团化的舞台,而且已出现帮会化现象。

  春晚老总们的操办目标是“看春晚就是看赵本山”,近年来“批春晚就是批赵本山”。批评赵本山的声音,从学界到民众,从都市到乡村,从网络到平面媒体,逐年高涨。“春晚败在赵本山”已是不争的事实。

  赵本山不是春晚没有上够,而是他企图把春晚霸占为赵家班世袭“星工场”的事情还没有办好。春晚舞台还要被赵家班“世袭”到何时?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