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经济转型中尊重货币发行理性

http://www.CRNTT.com   2011-04-08 08:21:54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尊重货币发行理性,是控制通胀的治本之策。
  中评社北京4月8日讯/注定是今年经济政策头等任务之一的遏制通胀,其高难度的策略应对要求不仅一再考验央行极为敏感的神经,也直接关系到今年中国经济的整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承担最重要使命的央行,尽管此次已是五个月来第四次加息,但仍赶不上超过4%以上的通胀预期。

  上海证券报发表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章玉贵文章表示,管住货币发行的冲动,是管理通胀预期的关键之举。而让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买单,则是今日中国货币政策操盘手的无奈之举。

  先来看看导致今年以来不断升高的通胀压力的外源因素,显性的原因很容易找到,那就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快要接近每桶110美元的国际油价以及创20年新高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对中国这样一个与国际商品价格日益连动的超级新兴市场的价格影响是再清楚不过的。千万不要过分解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关于大宗商品价格终将走稳的讲话。因为,伯南克这话其实等于没说。更何况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某种程度上掌握定价权的美国来说或许是喜大于忧。另一方面,美国在五个月以前启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对新兴市场的传导效应差不多也已体现出来了。尽管有人说QE2最多给市场注水9000亿美元,应当可以被逐步稀释,但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高,想来离不开QE2的“功劳”。

  至于国内的压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显然在于近年来国内货币供应量暴增产生的堆积效应。整体而言,自2008年11月以来,国内执行的货币政策极为宽松。数据显示,在自那时起到去年12月的两年多里,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达到18.75万亿元,再加上银行将近3万亿元的表外业务,则总量接近22万亿元;差不多相当于1998年至2007年这10年间的信贷总和。时至今日,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70万亿元,而去年中国的GDP也才39万亿元。通胀压力的显着增加是经济货币化进程步伐加快的必然趋势。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