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日本“原发震灾”危机将否成为过去?

http://www.CRNTT.com   2011-04-28 10:46:59  


 
  日本民众和学者对核能开发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和采取消极与慎重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岛国与地震、海啸结下不解之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与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辐射的惨痛切身经验有关。作为世界上唯一接受原子能辐射洗礼的日本民众,对于任何与核能(军事用途或非军事用途)有关的话题都是十分敏感的。长期以来,日本市民运动团体更把反核、非核的口号和反战、非战的群众运动相结合,发出洪亮的声音。也正因为如此,在战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至少是到上世纪80年代为止),反核、非核,反战、非战的旗号在日本一直都有广大的市场。

  对于日本人这种“谈核色变”的敏感心态和反应,战后以来积极主张开发和导入核能(乃至在内心里主张核武装)的日本保守人士称之为“核敏感症”。

治疗“核敏感症”之良方

  也许是由于战后初期反核运动声势浩大及日本人普遍存有“核敏感症”,积极主张开发核能的日本保守政治家及财界人士在推动核能政策时都采取十分谨慎、隐蔽和迂回的策略。他们也动员大量的专家、学者和大众传媒,向国民展开宣教活动。具体方针和内容包括:

  一、强调作为和平用途的核能开发有别于军事用途的核武器,“资源小国”的日本有赖原子能之开发才能赶上及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为了冰释国内外人士对日本核武装的疑虑,自民党佐藤荣作首相还在1967年宣称推行不开发、不导入和不拥有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则”。但三原则中的“不导入”政策从一开始便被各方识破为一片虚言,因为拥有核装备的美国军舰在日本从来就是通行无阻。

  二、尽管当局和保守人士在谈论二战史时,喜爱举出广岛和长崎的例子,强调日本是“受害国”,但在具体描述有关其受害的情景时,却刻意淡化广岛、长崎遭受原子能轰炸及核辐射的悲惨镜头和记忆。目的无非是为了治疗日本人的“核敏感症”。

  三、动员学者、艺人和大众传媒,开展“原子能是和平与安全的”宣传活动,营造民众以兴高采烈的心态接受核能开发的“空气”。1957年东海村第一号原子炉建设完成时,积极参与并推动原子能开发、有(日本)“原子能之父”之称的时任《读卖新闻》社长正力松太郎便通过其旗下的报业集团和电视,颂赞“太阳点亮了”、“终于抓到了太阳”。至于《读卖新闻》竞争对手的《朝日新闻》,也不落其后,连载了一系列“原子能与发电”的专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