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1-05-10 08:37:02  


 
  另一个补偿因素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意味着同样的劳动力供给,平均生产效率增加。

  但是,这也意味着经济结构要调整,要改变过去依赖低端劳动力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在调整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技能错配的失衡。

  近几年,一方面,有农民工短缺的现象,低端劳动力工资上升较快;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工资较低的问题仍然存在。

  工作年龄人口中,15岁到24岁之间的人数在过去十年增速明显下降, 而同时,中学和大学入学率有较大提高。结果是低端劳动力中的年轻劳动力供给显着下降,但是现有经济结构对低端劳动力需求仍然大,所以工资上升压力增加。

  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增加,但受限于现有的经济结构,对此类劳动力需求增加不够快,工资增长较慢。

  总体来讲,工作年龄人口的变动 (未来2年-3年增长率大幅下滑,然后是绝对数下降)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5年-10年显着放缓。城市化所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将部分抵消工作年龄人口总数下降的影响,但难以完全弥补。

  依据我们对中国经济生产函数的估算,考虑到劳动人口、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未来可能走势,估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潜在增长率将在8%-9%之间,和过去十年平均10%的增长相比显着放缓,“十三五”期间增长将进一步下滑。

  工资不是长期高通胀推手

  人口结构的变动会影响经济的潜在供给和潜在消费需求,从而影响长期的平均CPI上涨率。

  我们将年龄介于25岁和64岁之间的人口定义为生产者,而将25岁以下和64岁以上的人口定义为消费者,然后计算生产者(储蓄者)与消费者数量之比。

  目前中国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比在120%左右,显示每100个消费者对应着120个生产者,潜在供给大于潜在消费需求。这一比例是在1995年-2000年间超过100%的,有一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中国经济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短缺型转为过剩型的。

  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人口结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随着生产者数量大幅超过消费者,供给相对于需求变得相对充足,储蓄上升,支撑高投资,推动产能扩张。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通胀在过去十年和上世纪90年代比较显着下降。

  其他国家的经验显示,生产者多于消费者的经济体,平均通胀率较低。过去十年,中国平均通胀约为2.0%,而印度、巴西、越南的平均通胀分别为5.5%、6.9%和7.7%。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有多种,人口结构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

  2010年印度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比率约为80%,表明每100个消费者仅对应着80个生产者,而这已经比2000年75%的水平有所上升。巴西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比率在2010年刚达到100%,而2000年时仅为80%。越南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比率现在是95%左右,十年前只有75%。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