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中央与地方两个“十二五”规划并存导致不确定性 | |
http://www.CRNTT.com 2011-07-19 08:47:06 |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前常务副主任房维中文章表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追求的是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所规定的预期性指标,是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只为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地方的“十二五”规划,是从地区的局部利益出发,追求的是把自己的地区经济做大,并在地区间展开竞赛。它所规定的预期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干预推动,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现行的经济体制和机制造成的。在这种体制和机制下,地方政府只能这样做。 文章称,全国的“十二五”规划,把GDP年均增长率7%作为预期性指标,即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而省区市的“十二五”规划,没有一个把GDP的年均增长率7%作为自己的预期目标,低的定为8%,高的定为翻一番或力争翻一番,大多数定在10%以上。31个省区市的GDP年均增长率平均计算,大体在10.5%。这样,全国GDP增长就出现了两个预期性指标:国家规划为7%,省区市规划为10.5%,后者高出前者50%。至于地、县级规划指标,那差距得更大了,不少地区甚至高出一倍。 GDP增长速度的差距,代表了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差距。为了改变全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国家规划要求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而许多地区的“十二五”规划,GDP高速增长仍然是以投资的高速扩张和能源的过度需求作为支撑条件。不少省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都定在20%以上,省区市要求的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加在一起超过50亿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32.5亿吨增加50%以上,这显然是以资金和物资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地方的规划,都标榜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但多数的重点依然是放在速度上,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把省区市之间的赶超作为主要目标。这样,转变发展方式必然降到从属的地位。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