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秋风:反道德的道德优越感

http://www.CRNTT.com   2011-09-06 12:23:59  


 
  这就是“道德的反转”之内在机制。他们进而认为,他们反对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摧毁习俗,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进步主义信念让他们具有了道德优越感。 

  正是借助这种道德的反转机制,“范跑跑”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自己完全不合乎教师伦理的做法说成是“真正的”道德,而那些要求他尽到教师职责的人,反而是虚伪的。诸多知识分子也热情地为“范跑跑”喝彩,他们喝彩的主要理由就是:他是不虚伪的。 

  在同性恋婚姻问题上,情况完全相同。一些知识分子相信,同性恋及此类婚姻的存在是历史进步的方向,基于这样一种进步主义信念,他们断定,不承认同性恋婚姻的习俗、法律是虚伪的,他们奋起与这种虚伪作斗争,他们相信,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行为。当然,反对他们的人也就是落后反动分子,他们具有最为强烈的道德感,因而毫不客气,肆无忌惮地辱骂落后反动分子反而是道德的表现。

  当然,现代知识分子秉持这样的观念是他们的自由,真正的悲剧在于,在当下中国,没有足够强大的保守主义力量平衡他们的观念,这一点是中国最为特别、也最为危险的地方。哪怕是在现代性起源的欧洲,也还存在着诸多传统制度,足以让古典的信仰、思想、观念有存身之制度依托。比如,在欧美,基督教会始终拥有较大影响力,而教会守护着古典的价值,比如家庭的价值,婚姻的价值,源远流长的大学也大都保留了神学院。 

  由此,在西方,尽管漂浮在社会表面的知识分子不断翻新反传统的花样,但他们终究受到了约束,有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想、学术与观念与他们抗衡,可以打个平手,甚至有些时候可以压倒激进主义。由此,欧美社会也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了平衡,即便在知识界内。自由正是在这种平衡之中,少数的权利也是在平衡之中得以合理、稳健地拓展,而不至于动摇社会的道德伦理根基。

  20世纪的中国却没有这样的幸运。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从制度上一步踏入完全现代的生存状态,原来守护传统价值、承担教化的主要力量——— 儒学尤其是经学丧失了制度依托。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其现代性程度成为全球最高的,由此而有了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也最久的传统,激进成为一种常态。正是观念市场的严重失衡,让先进的现代知识分子在诸多涉及习俗、传统的公共事件中,毫不掩饰自己反道德的道德优越感。 

  不过,这种失衡状态也许正在悄然改变。见证了反传统的恶果后,中国思想界、知识界以及中产阶层,似乎正在经历一个“保守化”转向。同性恋支持者所表现出的优越感,也促使不少人反思,是否应该继续娇惯这种反道德的道德优越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