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赵立人:辛亥前后,陈炯明尽了最大努力 | |
http://www.CRNTT.com 2011-10-17 15:15:22 |
强硬的铁腕执政者 因为石锦泉实在是无法无天了,所以陈炯明杀掉他之后,不仅没有任何人指责陈炯明做错了,他还借此树立了自己的声威。 南都: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不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当时陈炯明有没有什么反应? 赵立人:武昌起义之后,陈炯明就从香港回到了惠州,联络会党、组织同志发动惠州起义。当时正好又有一个名叫林激真的华侨带了2万多元回来,有了钱之后,陈炯明在淡水发动起义。在此之前,陈炯明也在清军内部进行策反工作,像邓铿等这些革命军的领导者都曾是新军的将领。除了新军之外,陈炯明也与清军巡防营管带洪兆麟达成协议,约定当革命军到惠州时,内外响应。很快,陈炯明便把惠州和周围地方光复了。光复惠州之后,当时陈炯明的部队不下万人,声势浩大。在惠州时,陈炯明对民军进行了扩充整编,改编成七个旅,自任总司令,并打出寓意井田的“井”字旗。 南都:陈炯明光复惠州之后,就一直主政惠州吗? 赵立人:陈炯明在惠州待的时间并不长。武昌起义后,广东各地也纷纷起义。因为清政府的合法性已经很受怀疑了,所以地方政府愿意抵抗的并不多,两广总督张鸣岐觉得如果自己始终与革命党对抗,等到各地都起义了,他也对抗不了。所以他找了当地的一些士绅商量,宣布以后再不接受清政府的调令,但也不宣布脱离清政府,想这样来中间讨好。但是过了几天就不行了,同盟会策动了广州周边的会党起事。大量的会党聚集在广州城外,张鸣岐非常害怕,于是开始联系香港的革命党人,表示要共同维持治安。香港革命党人要求张鸣岐必须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才有和平的可能。于是广东各界代表在广州正式宣布独立,推举张鸣岐为都督。但当协议通过、想将都督的印信给他时,张鸣岐早已跑掉了———他也知道这个都督不好当。经过再次推选,最终决定由革命党在香港的领导人胡汉民当都督。但胡汉民几乎一点实力都没有,面对的又是一个烂摊子。当时同盟会中陈炯明的实力是最强大的,所以胡汉民马上电召陈炯明,要求他尽快前往广州。陈炯明接到命令之后,便率领他的精锐部队前往广州。 南都:陈炯明率领部队进入广州之后,广州本地的起义军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赵立人:陈炯明进入广州之后就被推选为副都督。当时广东政府中还有一个参都督——— 黄士龙。他在起义之前是清政府的军官,驻扎在高州一带,武昌起义之后被新军胁迫参加的革命,当时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广州光复之后,因为他统领了新军,而新军在当时又是最具战斗力的,所以在各界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了参都督。 陈炯明当上副都督之后,和黄士龙的矛盾很快激发。一来,陈炯明是个很激进的革命党人,他对清政府旧官僚旧军官都很看不惯;二来,黄士龙也不甘心自己的军权被陈炯明夺走,他当时提出广东的三个都督应该进行分工,由他来掌管军事,这样他的目的就很明显了。与此同时,陈炯明也伺机通过手下一些军官和黄士龙部下的一些新军联络。黄士龙得知后非常生气,认为是陈炯明在挖自己的墙角,两个人的矛盾到这个时候就表面化了,吵得非常厉害,几乎要当面决斗了。虽然如此,但黄士龙还是无法挽回局面,最终他的部下几乎都转而拥护了,他自己也不得不逃出广州城。 南都:武昌起义之后,很多省份的光复都是由旧官员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在这些地方,往往革命党人的影响力非常小。广东应该说也是清政府官员起义宣布独立,但是为什么最后像胡汉民、陈炯明这样的革命党人影响力反而更大呢? 赵立人:也是因为广东的特殊情况造就的。在外省有两种不彻底的独立情况,一种是你说的这个,原来的巡抚或者总督摇身变成都督。如果张鸣岐不逃跑的话,这种情况在广东本来也可能出现,但是张鸣岐逃跑了。第二种情况是原来的谘议局摇身一变,变成省议会,成为新政权的立法和行政机构。但是广东不是,广东谘议局因为陈炯明搞禁赌在辛亥革命前已经实际瓦解,不起作用了,大多数议员已经辞职。所以广东很特殊,一方面上台的都是革命党人,另一方面,因为谘议局名存实亡了,所以只有重新召集临时省议会,在各界代表大会基础上成立一个临时省议会,其实也没有经过真正的选举,是革命党指派,基本上议员都是革命党。所以说,广东光复之后,建立的政府是一个比较纯正的革命党政权。 南都:把黄士龙赶走之后,陈炯明在省政府是什么角色? 赵立人:黄士龙走了之后,胡汉民也走了。武昌起义之后,孙中山从海外回到香港准备北上,结果后来出任临时大总统。胡汉民当时提议孙中山先留在广州镇住大局,再图北上。但孙中山拒绝了胡汉民的建议,并要求胡汉民与他一同北上,后来是到南京担任临时政府的秘书长,于是胡汉民也离开了广东。临走时,胡汉民要求陈炯明代理都督,所以,陈炯明实际上在广东独当一面。当时广东的局面非常不妙,首先面对的就是民军问题。这些人虽然称之为“民军”,实际上除个别队伍素质较好外,大部分原来就是土匪,打仗不行,却很会扰民,严重影响了广州城的社会治安。当时的广东政府面对这些民军也是头痛不已,胡汉民在广州时想用收编的方法来处理民军问题,他曾任命黑旗军头领刘永福担任民团总长,想利用他的威望来控制民军,但收效甚微。胡汉民走后,陈炯明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军队,一方面抓住机会各个击破。当时,民军中最无法无天的石锦泉和他的“石字营”在广州无恶不作。1912年2月27日,虎门炮台截留了一批军械,是胡汉民主政时为民军所购买。但陈炯明在虎门截留之后提出要由都督来接收,随后才分发到各个兵营,不能擅自取用。石锦泉硬要自己开船去接收军火。陈炯明便派人将石锦泉抓获,并将他和他的参谋长一起枪毙。事后不仅没人指责陈炯明,他还借此树立了自己的声威。然后他又根据南京政府遣散军队的指令,准备遣散民军。虽然有遣散费,但民军谁也不愿意被遣散。于是陈炯明和朱执信商量,采取先易后难的遣散方式,先将没有枪或者很少枪的部队进行遣散,最后再去啃真正的硬骨头———王和顺。王和顺是同盟会元老,参加过镇南关起义,曾被孙中山任命为南军都督,资历比陈炯明还要老。广州光复之后,王和顺驻扎在东堤,实力也比较强。王和顺也非常蛮横,不仅不允许陈炯明的政府军进入他的辖区,还曾在东莞的石龙为争夺势力范围消灭了胡汉民的一支部队,民怨四起。石龙事件之后,东莞商人甚至还联名打电报给孙中山,要求孙中山让陈炯明对王和顺采取措施。后来陈炯明的部队和王和顺的部队由于巡逻问题发生冲突,事态扩大,陈炯明就顺势将王和顺的部队一举歼灭。处理完王和顺之后,陈炯明又将大部分民军一一遣散,最终将困扰广东政府的民军问题解决了。 南都:除了解决民军问题,陈炯明在广州还有没有提出其他一些政治主张? 赵立人:在广州,陈炯明还支持陈景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警察制度,有力地改善了省城的治安。但是当时整个广东的情况还是非常糟糕,也根本没有时间提出太多的政治主张。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