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吴英案”在讲一个中国故事 | |
http://www.CRNTT.com 2012-02-13 13:51:59 |
故事线索三:钱与制度的冲突 钱与制度的关系更为简单:用制度规范钱的流动。但是,在生活中,一开始制度规范的只是那些制度执行者看得见的钱,到后来制度规范的范围缩小了,演变为只规范那些利益部门中看得见的钱,而且这些看得见的钱只为利益部门调配、使用。因而,钱也不是理论上的那个钱了,制度也不是理论上的那个制度了。钱与制度的范围同时在缩小,其功能同时被扭曲。 在“吴英案”中,吴英筹集到的钱来自于11个特定的借款人,而这11个人的钱显然不在利益部门可以看得见,或者选择看不见的范围内,所以,吴英的资金链断裂以后,问题暴露出来,当地官方迅速重拳出击:银行部门从吴英公司抽资、变卖吴英贷款抵押的固定资产,确保银行资金安全;公安部门查封吴英的固定资产,甚至还违规变卖了许多资产,同时还抓了许多的放款人;各路官员与吴英划清界限,树立清廉形象。同时,官方对于民间众多的小额放贷人的钱款去向则能不管就不管,能不问就不问,一副“踢皮球”面具高高挂起。可见,官方的钱是钱,民间的钱不是钱。 对于“吴英案”中钱的流动制度进行反思的行为,屡次发端于有良知的学者,曝光于有见地的媒体,而官方显然在这个方面还没有成熟之策,只能用一些大原则作为遮掩。因为,在官方的部门中就没有一个叫做“民间金融促进局”的地方可以为民间金融的立法摇旗呐喊。在没有立法的情况下,官方却在一个维护部门利益的法律制度中专门选用了一条,用在吴英筹集的钱上,真是用心良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官方担心民间数十万亿元的钱汇聚成的强大力量冲击官方的金融统治地位。官方金融制度、法律制度的更新、改进被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也就是说,民间的钱的流动速度大大快过了官方的制度应对速度,在这样的局面下,官方应对的手段必然是政治的方式,“杀一儆百”、“杀鸡骇猴”式的老把戏就又上演了,只是这时候政治选择的对象是一个名叫“吴英”的人而已。 截至本文完稿时,故事的悬念还在,主人公吴英还活着,还在等待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结果。广大学者、媒体、民众都希望“刀下留人”,但是这一幕能否出现还是未知数。不管结局如何,“吴英案”都在向世界讲述这个时代中国的故事,其中有个人的喜、怒、哀、乐,也有一个国家的荣辱与兴衰。 但愿这个故事能让许多像我一样的“幼儿园学生”听得入迷,又能有所行动。 相关链接: 王涌:吴英不应成维稳祭品 2012-2-13 8:42:59 新世纪周刊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财新传媒法学咨询委员会委员 吴英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吴英当死吗?是一种怎样的力量笼罩着吴英的命运?欲透视其中的因缘,首先应问:政府为什么遏制民间融资?法律是如何遏制民间融资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