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构建以就业优先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12-02-21 09:06:26  


 
  文章分析,中国的失业问题表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由于户籍制度的关系,城乡失业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城镇,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而且大多数城镇实行偏向本地城镇人口的就业政策,结果使得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并未被纳入登记调查范围之内,使得流动人口的隐蔽性失业问题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是青年人失业现象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目前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也即30%近200万的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三是就业质量低下。岗位不稳定、跳槽频繁、工资低、工作环境差,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始终处在一种脆弱的状态。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劳资冲突、农民工用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等,几乎都与此相关。

  文章指出,在宏观层面上,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没有就业数量的扩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中国就业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宏观政策的偏差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抑制了就业质量的提高。粗放型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力密集。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发展方式在转移吸纳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功不可没。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改善就业质量、实现体面就业的要求。一些企业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使得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长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不健全。可以说,“用工荒”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工对低工资、恶劣生产环境投的“反对票”。

  其次,产业政策的偏差阻碍了扩大就业能力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而言,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则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经济增长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依然远未实现。

  第三产业是公认的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在大多数的年份里都要比第二产业慢。特别是2008年年底开始实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来,第二产业的增速就一直快于第三产业的增速,其中2009年快0.6个百分点,2010年扩大到2.7个百分点,2011年差距则为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仅有40%左右,这比发达国家普遍60%以上的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的相对滞后成为影响扩大就业的主要因素。

  不仅如此,重化工业的过度发展也是中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一个标志。一般而言,轻工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要比重工业强。但近些年来,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轻工业,比如2011年,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3%,轻工业增长13.0%,前者比后者要高出1.3个百分点。

  再次,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与其就业“主阵地”的身份严重不符。目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解决了全国75%以上的就业率,而国有和大型企业只占25%左右。可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困境已经成了其继续扩大就业的掣肘。仅以民营经济面临的融资难为例,在一系列紧缩政策的打压下,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风险极高的民间借贷。事实上,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有企业大规模改制后,如今民营企业的经营不善和突然倒闭是引发集体性失业和群体性劳资冲突的主要根源。

  最后,收入分配政策的缺陷是劳动者工资水平不能与经济增长同步的主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