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邓聿文:警惕改革排斥公众

http://www.CRNTT.com   2012-03-10 09:07:55  


 
  中国目前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明确的“转型陷阱”,可以讨论。但是,与经济强劲增长不协调的是,改革在这10年里确实有些踯躅不前,则是不争之事实。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并部署了今年改革的八项重点,它们都是当前多数人每天都在谈论和感受到的一些棘手问题,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金融、资源价格、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打破垄断,推进公共服务等。如果单看这次改革工作会议,会觉得政府的改革决心很大,然而,把这10年的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问题放在一起,就会发现,10年改革基本原地踏步,某些方面甚至还在后退。

  反思中国改革遇到的困境,有两个因素不能不提:一是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后,遇到的既得利益阻力骤然加大;二是由部门主导的改革排斥公众参与,并沾染了部门利益和色彩。而这两者又是互相影响的,尤其是后者,要高度警惕。

  对中国的改革,人们常用“渐进式”一词来描绘其推进路径。渐进式的含义是:由增量到存量、先经后政的过程,也即先在传统体制的外围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和经济力量,待它成长壮大后,再转向改革传统体制本身。但这是我们今天对改革的总结,在改革发起之初未必有这么明确的思路。更可能的情形是,改革是由各地和各部门自行其是的。换言之,真实的中国改革,可能更接近部门改革。

  对渐进式改革或部门改革,我们当然不能持全盘否定之态度。尤其在早期,由于从易到难,改革减少了社会震荡和失误的风险,同时积累了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激励后期改革的动力和深化改革的条件。但其缺点当然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改革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很多时候都是为解决各种问题而被动改革;也缺乏统筹性和共融性,改革之间常有冲突,并最终使改革陷入动力不足、自我锁定的困境,形成渐进式改革的风险。

  再深入一步,“转型陷阱”也罢,渐进式改革的风险也好,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政府未能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