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伊朗巴列维国王改革失败的教训 | |
http://www.CRNTT.com 2012-03-24 09:06:34 |
伊朗人为古波斯人的后裔,居鲁士大帝和大流士王在二千五百年前所建立的庞大帝国,为古波斯的全盛时期,我国汉代称其为安息。但随着帝国的倾覆,波斯先后被许多民族、国家征服。公元七世纪时,伊朗为高举伊斯兰教大旗的阿拉伯人所占领,伊斯兰教遂成伊朗“国教”。若细分起来,伊朗人皈依的是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教派。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古兰经》不仅是宗教信仰和礼仪的规范,也是俗世社会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而诸如教育、司法等领域,更是必须由神职人员掌握。 在漫长的历史中,伊朗逐渐衰败。十八世纪末,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加部落统一了伊朗,建立了恺加王朝,由于地处东西交通要冲,所以近代以来便成一些欧洲大国的争夺对象,屡遭侵略。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英国同伊朗三次战争导致伊朗割地赔款及承认阿富汗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订立了不平等条约。十九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矿、筑路、设立银行、训练军队等特权。1907年,英、俄两国签约划分了在伊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伊朗虽然名义上仍是“独立”国家,但实际分别置于英、俄的影响甚至直接控制之下。若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耻辱形成鲜明对照,伊朗在追求复兴强国的路上必然产生强烈的民族主义,而强烈的民族主义又很容易导致笼统、盲目的排外思潮。 与中国类似,伊朗的一些志士仁人也是为了“救亡”而提出“宪政主义”的。他们认为学习西方限制国王权力的改革是国家强大、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根本之策。所以,伊朗的“宪政主义”与“民族主义”一开始就缠结在一起。进一步说,如果没有“救亡”就很难有“启蒙”,更没有“启蒙”的进展。但正因如此,“启蒙”确又很容易被“救亡”压倒。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宪法革命”,穆罕默德.阿里.沙国王被迫召开议会,制定了伊朗第一部宪法。虽然有宪法,但并无人遵守,因此伊朗政治陷入混乱之中,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亦有类似之处。长期的政治混乱为军人或曰军阀夺权创造了条件。1921年,一位目不识丁但因军功显赫升至高位的哥萨克武夫礼萨.汗发动政变推翻了软弱的恺加王朝,自任陆军大臣,接管了政府权力,又于1923年取得首相职位。最后,他干脆在1925年以议会的名义废黜国王,自封为王,正式建立巴列维王朝。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