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国企会导致中国国家权力危机吗?

http://www.CRNTT.com   2012-05-08 10:15:17  


 
 今天的中国,有关部门为了替国企扩张辩护,否认国企的扩张和其所产生的问题,他们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国企和非国有部门占总体GDP(国内生产总值)上的比例等数据。但这种简单的比例毫无意思。现实的情形就是,非国有部门现在面临各种严重的问题,例如很难从政府控制的银行得到贷款、民间融资机构缺失、投资空间收缩等等。这些都和这些年的国有部门的急剧扩张有直接的关联。在很长时间里,民营企业和国有部门的竞争处于交织状态。民营企业有一定的能力来抵抗国企的扩张。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种局面得到很快的改变。政府所推出的4万亿“救市”资金大多流入国有企业部门。国企从此大扩张。这里政策的失误是很显然的。政府利用国有企业来救市,可以理解。但政府没有明确告诉国企,哪些领域可以去,哪些领域不可以去。结果,国企流向一切可以挣钱的领域,尤其是那些往日由民营企业所拥有的空间。这很快就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中国国企往往是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国企的扩张也导致了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当然,最终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失衡。在国企和政府相结合的情况下,市场无能制约前者的任何行为。

  就像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样,中国的民营企业开始“投降”了。有两个已经发生和继续发生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一是民营企业开始抱国企的“大腿”。连浙江那样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地区,民营企业纷纷和国企“联姻”。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为什么作此选择?为了活命,或者活得长一些。抱国企“大腿”就是以很高的经济价格买一个政治上的保险。没有一套有效的法律体系来保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们就觉得很不安全。实际的情形是,不管民营企业做得多大,如果被权力盯上了,就会被搞得很狼狈,倾家荡产的例子有,坐牢的例子也有。第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部门大量的企业家连同他们的资本迫于国内每况愈下的环境开始外流。这个群体的人中,一些人感觉到抱国企“大腿”的代价太高,一些人抱不上大腿,于是选择出走。中国会不会重复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情况?如果目前的趋势不能扭转,那么历史必然重复。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一旦出现,中国经济必然遭遇大危机。

国企改革有三步

  所以说,如果美国的问题是华尔街,那么中国的问题便是国企。怎么办?很显然,必须深化国企改革。如何改革?

  就国家资本主义或者国企改革来说,目前争论中的政策思路有二。一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思路,即全盘的私有化;二是具有中国传统社会主义色彩的思路,即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红”。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一直在提倡私有化,因为他们把私有产权视为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这里当然不讨论这一理论的得失。要指出的是,全盘私有化并不是中国的选择。有几个因素的存在使得国家资本主义会继续在中国存在下去。第一是,全盘私有化没有政治可行性。也就是说全盘私有化的思路过于理想化,并不具有操作性。国有企业已经像美国的华尔街一样,“过大而不能倒”。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下,一旦庞大的国企被私有化,必然是“内部私有化”,即国企落入有钱有势的少数人手中,从而不可避免要成为叶利钦时代俄国的寡头经济。第三是,目前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形势。中国总体上仍然处于后发展中国家,国家仍然需要继续在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就是说,国有企业可以强化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第四是,国有企业存在的“国家理性”,即国企在国家内部经济运作过程中的作用。自汉代《盐铁论》以来,人们对国企的功能已经形成了诸多的共识,国企要在一些关键领域扮演关键作用,包括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应付危机、平准市场等。这些功能在当代仍然在继续。

  “分红”的思路反映了中国社会近年来对国企的愤怒之情。根据这种思路,国企仍然可以继续发展壮大,但其所得的利润必须和社会分享。这是一种简单的“分蛋糕”的思路,也不是国企改革的出路。其一,这是向国企既得利益作完全的妥协,因为这样做不会触碰既得利益。既得利益出让一部分利益是有可能的,但并不能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利益公平分配。其二,这样做不能有效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就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平衡。其三,因此,这一思路最终会演变成贫穷社会主义模式,即国企的扩展和动力机制是成反比的。国企越大,其垄断功能就越强,其转移财富的能力越大,其越没有动力机制来通过创新来创造财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