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高校评职称:权力说了算,学术靠边站 | |
http://www.CRNTT.com 2012-05-14 14:23:41 |
近日,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被曝评委“开房收钱”,知情者称“评一个副教授、要花三四万”。高校评职称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不仅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也衍生出了权钱腐败的利益链,要么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么应该及早摒弃抛除。 高校职称评审是典型的外行控制内行 从1952年就开始,职称就由行政领导或党委任命,职务名称等同工资等级 解放初期,我国高校的职称制度基本上是实行技术职务任命制,对遗留下来的专业技术职务及称号基本上予以保留,各高校也沿用了国民党时期的教师等级。1952年7月政务院公布的技术职务暂行等级表中,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务分为五等:分别为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这个时期职称制度的特点是,技术职务根据实际需要和机构编制确定,与工资分配制度紧密联系,技术职务的名称同时作为工资等级标准存在。由于职务与工资紧密联系,因此技术职务有严格的数量限制,一般由干部部门考核,行政领导或党委任命,方法简单易行,可以认为是技术职务任命,和行政职务任命制差不多。 到了1960年3月7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执行〈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对职称任命又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确定为助教的,须经校务委员会批准;确定或提升为讲师的,除学校批准外,还要报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备案;确定或提升为副教授的,学校通过,报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备案;确定或提升为教授的,学校通过,报省级教育管理部门核转教育部批准。 1986年的职务改革没改变“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升不能降”,反而演变成职务终身制 职称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试点于1985年,并于1986年年开始施行,其中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一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也就是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本来设计是“不同于一次获得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称号,职务是可以能上能下的。但由于工资福利等待遇与专业技术职务紧密挂钩,专业技术资格与岗位聘用紧密相连,使得操作的效果远远未能达到设计的目标,反而演变成一种职务终身制。 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升不能降状况十分严重;聘约管理形同虚设。有的就干脆不设,只是由聘书形式代替委任状形式而已。不少人才聚集的地方,尤其是位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名牌学校、科研院所,不得不一再追加指标,使得高级职务比例高居不下,日益膨胀,甚至有些名牌中学的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校人员的50%以上,有些大学中、初级人员反而成了“抢手货”。“教授多如牛毛”、“研究员满街都是”,科学管理原则渐渐束之高阁。 5月4日,网友“马山寨主”发微博称,前天下午评委名单刚定,全省参评教师即获悉名单,前晚一年一度的疯狂送钱活动开始。今年体育专业评委刘一兵教授为方便老师们送钱,在新天宾馆开了套间并广而告之,一时门庭若市,楼层服务员只要遇到打听2408房间的,便会问:“你是要评职称吧?”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