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需要有理智的爱国心 | |
http://www.CRNTT.com 2012-10-15 11:14:20 |
■ 民族主义思潮中的自由主义和激进左翼 数千年来,中国社会虽然一直有比较强大的专制政府,但是,中国人并没有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的概念,因而国人并无十分清晰的民族主义意识。直到近代以来,特别是在19世纪,当中国开始与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大规模接触,国门大开,军事大失败和经济上的强烈反差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自我和族群意识,许多人了解到自身利益与一个强大的政府和国家密不可分,才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西方文化、科技和思想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社会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互动,引发了中国人对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反思,力图自强。这与传统的帝国意识有着重要的差别,这是在国际比较和互动中重新了解国家与民族的地位和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主义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但它的思想基础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存在着复杂的因素,大致可区分为自由主义和激进左翼思想这两面。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高潮的新文化运动由一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发起,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以改造中国旧文化。但其思想出发点也包含民族主义的成分。“五四运动”的直接缘起便是反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其目标是克服中国贫弱的现状,振兴中华,再造强国。捍卫国家主权也是其主要的诉求。 激进左翼思潮从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已现端倪,当时的大批有自由倾向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活跃人士被打为敌人和外国反共势力的帮凶。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激进左翼思潮发展到极端,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和专政学说加上狭隘的民族主义。一种非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即主张以超国界的阶级感情代替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与一种盲目排外的民族主义奇异地结合在了一起,统一于一个指导思想中。其中的一个缘由是以反对代表资产阶级的西方制度和文化为旗帜,来弘扬自己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诉求,最终目标是在全世界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在这些目标达成之前,用一种仇恨西方特别是列强的方式来号召民众,就成了屡试不爽的政治斗争手段。“文化大革命”中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甚至把许多带有外国色彩或者是外国人名的机构都强行改成反帝、反修的名称。前者是针对西方强国,后者则针对于上世纪60年代初因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之争和若干理论分歧而交恶的苏联。“文化大革命”的狭隘民族主义发展到相当疯狂的地步,在某种程度上是义和团等愚昧排外意识的一种重复,只是不再以血肉之躯抵抗洋枪洋炮的“刀枪不入”“灵魂不死”的愚昧方式出现。红卫兵排斥一切外国的东西,既反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反对当时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之首领的苏联。这些过火行为以1967年红卫兵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为典型。这种思想深深地把中国逼进闭关锁国、排斥外国文化的困境。 激进左翼思潮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所谓民粹主义,其特色是蔑视、贬低甚至仇视社会精英,包括知识分子和管理者。这种思想倾向带有反智主义的因素,以所谓人民主权和大众民主(其实是空洞的口号和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民众造反,并无实际的民主制度内容)为诉求,在精神气质上排斥理性。其言行特征是以大众的名义反对一切精英,包括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体制。与狭隘民族主义相类似,这种民粹主义把矛盾指向一切与西方联系密切的知识和政治精英,并且将民间朴素的非理性的排外意识加以放大。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民粹主义式的民族主义思想以越来越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在20世纪则一直延续到激进的农民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今天,一些人以不同的口号表现出来的仇视中产阶级和知识精英,把他们批为“洋奴”“西方资产阶级的买办”等等,仍然表现出这种民粹主义的深远影响。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