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忆念今年辞世的几位文史大师

http://www.CRNTT.com   2012-12-31 11:49:55  


 
  6月7日,:台湾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何炳棣先生病逝,享年95岁。

  何炳棣先生1934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师承于蒋廷黻、陈寅恪、冯友兰等名教授,1938年大学毕业,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员。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及西欧史。1952年他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写博士论文,获颁博士学位。1948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3年转往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1965年任芝加哥大学汤普逊(James Wesffall Thompson)历史讲座教授。1935年-1946年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院士)。由于学术贡献厥伟,他于1975-1976年被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是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唯一的华人会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何院士致力于明、清两朝帝制中国的人口问题、社会结构及流动的研究,并旁及当时的会馆制度研究,他所作的《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1959)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1962)两书,已为国际学术界奉为经典著作。前书重建中国人口的历史真貌:后一书全面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组成及阶层流动的历史。1966年,他写了他的第一本中文著作《中国会馆史论》,考证出会馆的创设年代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比日本学者先前所说的嘉靖39年(1560)要早出约140年。六、七十年代以后,何先生转向中国古代史研究,他特别关注中国文化的起源问题,写出了《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1969)和《The Cradle of the East:A n Indigenous Origins o{TechniqtteS and Ideas of NeoE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5000-1000 B.C.》(1975)两本力作,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全新的看法。之后,何先生又出版了《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1988)、《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1955)等著作,他的《通史新义》、《新史学》、《历史研究法》、《西洋史学史》、《秦始皇帝》、《浙东学派溯源》、《程朱辩异》、《东方的摇篮》、《读史阅世六十年》等是史学界专家学者喜欢看的著作,影响深远。

  何炳棣先生十分重视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他多是选择基本性的大课题进行研究,他从来不依赖孤证,特别注重论证的积聚,当时他撰写《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和《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时,即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所藏近四千种方志,包括不少海内罕见珍本,并尽力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近百种,多维探索相关课题,多渠道地收集资料,他善于在微观的细致考证后进行宏观通识综合,他把学贯中西,治学纵横上下古今,把1930年代清华大学强调的考证与综合相结合的历史学风,发扬得淋漓尽致,他的史学研究誉满全球,被礼赞为学术巨人。

  对这位史学巨人的辞世,我们非常惋惜,深深怀念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