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教授、古镇与图书馆 | |
http://www.CRNTT.com 2013-03-12 11:10:26 |
邵是健谈的官员,某种程度上,他算得上坦诚的表态是青神地方官员,乃至青神人的典型感受:他们认为办图书馆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未必好。既然已经办下来,那就得死马当作活马医。 图书馆筹建之初,梁慧星本想跟汉阳镇政府合作。但他碰了些钉子,“被当成开发商一样对待”。梁教授的夫人饶志君很是伤心,“想不到做件好事都这么难!”后来梁找到四川省政法系统的朋友帮忙,此事才引起县委“高度重视”。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汉阳图书馆以县图书馆汉阳分馆的形式成立。梁希望借用县图书馆的管理经验,政府方面也乐于借此事扩大青神在外的声名。中国人情与官场规则促成了这次合作,但这并不能打消梁慧星对地方政府的顾虑,他没有让官方主导图书馆的施工。“一百多万给镇上,我不放心。钱没了好说,搞出个豆腐渣工程,那责任就大了!”饶志君说。梁找到两位老同学,负责图书馆的设计和监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们还专程跑到成都买来加粗钢筋。 “能抗八级地震。”饶志君说,“这样的房子,一百年没问题!” 回报故乡的方式 对于青神人来说,衣锦还乡者修桥铺路司空见惯,修图书馆却是头回听说。邵永义反问修图书馆而不修桥,实际上梁慧星未尝没这么想过。 1972年梁慧星带新婚妻子饶志君从昆明回老家,上午9点钟在夹江下火车,梁慧星说:“接下来就得走路了。”下午5点到达岷江边,梁慧星问:“你能看到江对面树上挂着的红橘子么?饶志君说,看到了。梁笑笑,“那就快到家了,得坐船过江。” “将来要有了钱,我就修座桥。”梁对妻子说。1968年,从四川行政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按照"面向边疆、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政策,梁慧星被分配到昆明市重工局所属农用轴承厂。在那里他与饶志君相识并结婚。十年后,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4岁的梁慧星考取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法专业研究生。 此后梁慧星在民法领域一路精进,荣擢博导、社科院学部委员,成为民法学界一代名家,但他早期的求学乃至人生之路却算不得顺遂。因“文革”被耽误掉的十年自不必说,小升初考试梁慧星因看错考题名落孙山,只得在家务农一年,方才通过重考入读中学。 在务农百无聊赖的那年,汉阳镇上一间公办图书室陪他打发掉不少孤寂时光。 跟很多出人头地的传统读书人一样,梁慧星也想“为家乡做点什么”。1980年代,他估计在岷江上修座桥大约需“10万美金”。可等到他能拿得出这个钱时,修桥成本翻了十多倍。眼看着桥是修不起来了。 最终让梁慧星打定主意修图书馆的,却是件很偶然的事。某天他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看到研究员在滇西采风的游记。里面提到和顺镇一个著名的乡村图书馆。文章里说,那里的老农把牛放山坡上吃草,自己转身到边上的图书馆里看书。“哎呀,这个场景太有诗意了!”梁慧星感叹,“我就想,在我那个老家,也要有个图书馆!”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