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拯救中国金融危局的两条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13-07-08 11:47:11  


 
  如此,很明显,目前的金融危局,其根源在于实体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

  进一步分析,现在金融体系是由支付承诺构建的层级网络,货币是清偿支付承诺的工具之一,金融体系有能力发明各种各样的票据工具达到同样的目标。当支付承诺增加时,债务体系被扩张。如果是通过银行体系使得支付承诺增加,则货币数量上升。央行可以改变基础货币数量,例如以现金收购银行持有的债券,但这一行为并未更改支付承诺规模与数量,仅是不同形式的流动性之间的互换,因此不影响货币数量。换言之,央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量,但难以直接控制融资总量。事实上,每一个经济组织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家庭都是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对支付承诺的更改来参与到信贷与货币的创造中来。因此,货币绝非中央银行的独占物,而是内生于每一个经济主体每时每刻的决策。

  因此,不存在所谓的“货币空转”,不同类型的融资票据本来就是经由这些环节的输送才能最终变为融资,提供给实体经济。各类融资形式,从最直接的贷款、企业债券到更间接的同业存放、委托贷款、票据贴现、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等,都是这条输送通道的不同形式。出现在统计表格上的货币信贷量反映的是这一输送环节的加总数,它们最终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换言之,要救治金融危局,最终必须对实体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只动金融不动实体,难以达到目的。面对这一经济逻辑,中国经济政策可以有两种道路选择。(看点:尹中立:目前中国经济与97亚洲金融危机前相似)

  其一,主动爆破,终止对僵尸企业的融资支持,收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通道,忍受资产价格下跌、坏账剧增、企业倒闭与失业飙升,忍受经济增速跌至2%以下甚至负增长的可能性。银行将得到重组,央行将降息降准,人民币将贬值。在这样严厉的危机中,结构化改革甚至政治体制改革可能被实施。

  其二,竭力维持,为避免企业倒闭潮与可能的金融债务危机,维持融资供应但控制其速度,为此也必须维持投资增速、资产价格与人民币汇率。而回避危机是为了赢得时间,展开真正的结构性改革。其中的核心是三点,第一,建设地方政府财务硬约束;没有这一条,融资资源仍将被用于低投资回报率项目,扩大庞氏融资规模,最终只会让迟来的危机以更大的规模爆发。第二,以国企改革、拍卖资产、扩大民资准入为核心,争取逐渐清理过剩产能。这个过程要允许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债转股、AMC等手段也将被使用。第三,在紧紧控制资本项的同时加大人民币的波动幅度,推行可控的汇率贬值。

  从当前政治经济承受力来看,有可能第二条道路更加合理。需要避免的一个错误是在没有做出完善诊断、周密计划的情况下,赫然引发金融动荡。按照前面的分析,融资要求源自实体经济需求,如果切断融资流,相当数量的企业将会倒闭,并引发突然的金融危机。这是第三种可能性。而这种被动的金融危机将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动荡,其代价是难以承受的。

  据说凯恩斯说过:“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不过至少当下,我们是活着,即使是活得并不好,所有的人还是顽强地活下去,装着生命又长又美。上述三条道路,中国会走哪一条?又或者,还有更好的路径?未来几年,中国将是全球的关注焦点。

  (作者为经济研究人士,近期出版《中国经济下一步》,文章来源:FT中文网)(全文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