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走出传统式“调结构”误区

http://www.CRNTT.com   2014-02-11 08:41:05  


在当前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启航的时刻,厘清“调结构”的内涵和本质,走出传统式的“调结构”误区,是保证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评社北京2月11日讯/“调结构”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讨论和实践的主线之一。但是,对于“调结构”的内涵和本质,认识上还存在很多的误区,实践中也存在各种问题。

  北京日报发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玉宇文章认为,在当前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启航的时刻,厘清“调结构”的内涵和本质,走出传统式的“调结构”误区,是保证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传统式“调结构”的理论误区

  文章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计划部门担负资源配置的全部责任,信息的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甚至经济计划者的好大喜功,难免造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比例失调,使得经济陷入困境。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调结构”是一个常规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对前一阶段比例失调结构失衡进行修正。

  由于机制内在的缺陷,调结构往往纠正一时的问题,而政府的强力扭转,又制造和蕴藏着新的结构失衡问题。因此,计划经济中商品短缺、比例失调、结构失衡便成为常态,结构调整也就成为常态手段。

  除了常规性的结构微调以外,当计划经济失误积累的问题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混乱时,政府就不得不采取重大的调整经济结构举措。计划经济下必须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是因为市场机制没有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计划部门又不可能对全社会的资源做出合理配置。改革开放30多年,调整经济结构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调整结构的问题,甚至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

  这些所谓的结构问题林林总总,无所不包,举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信贷结构、投资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在内的方方面面,都被纳入到政府调整的范畴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要调的结构几乎囊括了国民经济中任意两个变量的比例。虽然经济结构调整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似乎也从来就没有合理过。比如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的调整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但直至今日调整结果仍未能令人满意。

  反思二十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我们不能再一味强调“加大力度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而是应当重新审视经济结构调整的逻辑。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之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运行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很多经济结构并不是想调整就能调整,想调整到什么比例就能调整到那个比例的。比如,过去简单要素积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发展模式,只有当劳动力优势用尽时,经济增长才会逐渐过渡到主要依赖于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这个转变,是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来促进的,而不是靠鼓励投资于高技术产业便可一蹴而就,甚至由政府越俎代庖,赤膊上阵。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