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从强刺激到深改革:宏观调控模式亟待创新

http://www.CRNTT.com   2014-05-15 08:41:28  


 
  第一,宏观调控必须通过推动包容性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分享型的经济发展和真正的增长奇迹。经济学关注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两大基本命题,只有处理好二者关系,经济学的最终目标,即社会福利最大化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前一个时期的高增长已经在速度上创造了奇迹,接下来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的公平与分享。顺应这个需要,政府调控的目标应从效率增长转向公平型发展,通过营造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的氛围,实现包容性增长目标。

  第二,宏观调控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增长主要依靠发挥比较优势,充分运用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借助廉价的要素价格实现了廉价的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发展,宏观调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放权让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挖掘要素红利,实现经济低成本的快速扩张。但是到了今天,随着资源和要素比较优势衰减,特别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急剧上升,经济增长的廉价时代即将告别,需要有新的增长方式和新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经济增长必须依靠要素生产率即TFP的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实现内生性增长。因此,宏观调控接下来的重点应放在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环境、激化创新活力、培育增长的内生动力等方面,而非直接刺激或者干预经济增长本身。

  走向供给管理和长期均衡增长的新理念

  文章提出,参考宏观经济形势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和新要求,宏观调控不仅要方式创新,理念和思路也必须改变和调整。中国未来的宏观调控必须走向供给管理和长期均衡增长的新理念。

  中国的宏观调控基本上遵循的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思路和范式。凯恩斯主张通过短期的强刺激计划,应对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机问题。多次危机后,各国的短期刺激计划和需求管理政策证明了凯恩斯的这一主张是有效的。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方式具有典型的反危机式的逆向调节特点,并且具有明显的需求分析和短期分析特点。

  但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和长期增长双重目标,是属于供给管理层面的问题,其不仅由经济长期增长的特性决定,而且也符合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逻辑。马克思在其经典政治经济学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时,分别从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价值论、生产论出发,立足供给分析,建立了经典的劳动-资本关系分析框架;关注长期增长的现代经济学也是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理论,围绕劳动-资本要素投入结构,形成了著名的索罗斯旺“均衡增长理论”等等。透过增长理论的这一分析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期经济增长其实就是从供给出发,即供给层面上的要素投入的数量、结构以及制度和体制的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长期增长模式转型问题,表现出来的其实是中国经济深层次供给结构、投入结构及其内在的制度、组织和体制性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从需求分析出发,立足于短期性分析和经济波动特点,显然不能十分有效地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因此,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走出目前一些解释的误区,回到增长理论与供给管理的解释轨道和范式上来,实现长期增长的稳定和均衡目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