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金融:巨额外储要靠内部改革消肿

http://www.CRNTT.com   2014-05-24 09:35:25  


 
  文章认为,巨额外储不仅是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病症也反过来成为病因,其最大的表现就是直接带来国内基础货币的增发。随着外储的不断积累,央行被迫不断被动投放货币。央行的外汇储备占款具有高能货币性质,通过乘数效应放大货币供应,这加剧通货膨胀风险并进一步刺激资产价格泡沫,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在“三元悖论”之下,中国当前的汇率体制无疑大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空间,这样的掣肘与中国宏观调控挑战的日益复杂化显然是不匹配的。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正在变得越发明显,让央行在面对不同的调控目标时更加顾此失彼,尤其是在国内经济需要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时候。因此,必须通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着更加弹性化方向的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与此同时,外储的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质疑。至今中国一直没有因为外储的高积累而积极地将其投资于收益与风险较高的资产中,而主要是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等安全但低收益的资产。中国也一直在试图推进外储投资的多元化,实现外储的安全、流动与保值增值,例如转向购买其他国债等。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不久之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危及欧元信用,这些都大大压缩了中国外储投资多元化的空间。虽然美国两党之争导致的提高债务上限僵局等问题也影响到了其主权信用,但相比而言美国国债仍是最安全资产,在国际上仍是投资者趋之若鹜的避风港。中国为避险考虑仍依赖美国国债无可厚非,但这也注定了外储投资相对单一化的困局短期内不会扭转。外储过度依赖美元资产,因美元贬值而面临巨大缩水风险的问题,人们已经讨论了很久,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元霸权”大格局之下的无奈之举,与其指责美国的量化宽松等政策“不负责任”,还不如多考虑自身如何尽快摆脱这种依赖症,以及如何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外储,减弱央行对外汇市场的介入程度而增加市场交易主体。

  中国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汇率、货币、产业政策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运行成本与风险日益增大的游戏,而与高顺差伴随的汇率等方面的争议,也让我们面临更大的国际经贸摩擦与冲突风险。改革迫在眉睫,但已有的改革历史并不能给人以信心。经济学家余永定近期表示,尽管对外储问题谈论超过十年,但形势并未扭转,甚至越演越烈,而且问题的焦点开始向资本项目转移。因此,问题必须得到更高度的系统性重视。

  文章指出,中国在长期内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短期内的汇率等政策则必须避免被出口产业的利益所俘获,注重出口与进口部门、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的平衡,哪怕牺牲一些增速也要努力摆脱当前路径依赖,实现制造业从外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型,以及向着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转型。高外储其实也与国内公共政策密切相关,完善养老、教育、医疗等国内基本民生保障体系的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收入差距,努力朝着“纺锤形”的中产阶级社会转型,同时培育更有深度的金融系统促进国内资金自由流动,增进民营经济活力,让储蓄与投资形成良性的转化渠道,才能摆脱长期以来对出口、外资的高度依赖,让巨额外储自然而然地趋向消肿。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