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被俄罗斯借重,中国如何应对?

http://www.CRNTT.com   2014-06-04 10:23:01  


 
  中俄领土交涉的启示

  以当下趋势观之,中俄关系终会迎来一个中国相对占据主导地位而俄罗斯相对占据从属地位的节点,在那之后中俄关系将如何变化?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一项民意调查从侧面提供了一个分析中俄关系实质及未来走向的角度。这项调查由俄三大调查机构之一的社会观点基金于4月15日发布:57%的俄罗斯人不认为中国的强大会威胁到俄罗斯利益,持相反态度的人占19%。而在2009年,也就是俄因经济危机加速借重中国的那个年份里,这两组数字分别为39%和44%。显然,与俄“借重中国”进程同步的是,俄民众也开始摆脱过去那种“中国威胁论”而开始对中国这个邻国感到安心,尽管俄政界仍时常传出点杂音。

  对中俄关系来说,这一趋势当然是好事,但是俄民意在不到5年里对华态度的这种急剧变化,难免让人怀疑它是因俄国力下降及西方孤立带来的“寒冷感”所促发的。考虑到苏联解体后俄民意一直对华持担忧、警惕态度,而且近些年两国政经合作、文化交流都呈现出太多顶层特征而疏于民间交流,如今这种逆转自然带有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色彩。这种民意改善恐怕并无特别牢固的基础。当俄地缘环境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人们恐怕又会看到俄民意回到老路上。

  俄因西方压力而向中国寻求援手,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政权面临西方干涉军威胁时,便开始谋求同中国建立关系,让俄在东方拥有外交支柱。被中国人念念不忘的3份《加拉罕对华宣言》也就发表于那个时候。实际上,大感压力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并非只向中国伸来橄榄枝,当时被沙俄统治的芬兰和波兰先后从布尔什维克那里获得独立地位,《告俄罗斯及全体东方穆斯林人民书》、《土耳其、亚美尼亚独立法令》也先后问世。

  即便如此,尽管第一份对华宣言充满权宜色彩,还是在当时中国五四运动背景下的汹涌民意中取得了极佳的舆论效果。到了第二份和第三份宣言发表时,几乎已经熬过干涉军压力的布尔什维克人开始坐下来同中国北洋政府谈判“归土”和“归路”等问题,而最终双方签署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也仅解决了1896年以后的问题,中东铁路也只是变成了可由中方赎买。

  盘点中俄300多年交往史,布尔什维克政权向中国伸来的这次橄榄枝,是欧亚大陆北端首次自西向东的地缘压力传导。这张空头支票让俄未付出太大代价即取得了1924年与中国建交,从而在东方获得缓冲的成果。这一缓冲直到1929年张学良为收回东北路权而与苏联爆发军事冲突,而中方战败的后果是黑瞎子岛被侵占。

  在中国对俄领土交涉史上,中东路事件还不是最令人难堪的章节。近代以来,当中国面临第二次鸦片战争、阿古柏入侵、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内外压力时,沙俄政府都从中坐收渔利。虽说沙俄在新疆、西藏方向遏制英国,在辽东、朝鲜方向箝制日本,乃至苏联红军消灭日本关东军,皆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这些互动过程中,俄方立场绝对以现实利益为重,且其立场转换往往极快,当中方于南面受压时,其会毫不犹豫地从北面向中国索取地缘利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