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提高供给能力是做强制造业关键

http://www.CRNTT.com   2016-04-15 07:13:22  


做强制造业是新形势下实现“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评社北京4月15日电/制造业是中国经济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导力量,中国制造业肩负着由大变强的历史使命。

  制造业快速发展,较短时间跃居全球第一

  上海证券报发表特约撰稿人梁达文章分析,1。较短时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5年的40.5%,增加了1倍多,促进中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

  从国际对比来看,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20%以上,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机械制造业中有4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201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7.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9%。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40.5%,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4年,中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国际地位,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3。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14.9万辆增加到2015年的2450.4万辆。其中轿车1163万辆,而1978年仅有0.5万辆;家用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15年的7992.8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1.4亿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5年产量分别达到18.1亿台和3.1亿台。

  总之,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使供给能力大为增强,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4。新兴工业产品释放增长潜力,智能制造成为领军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新型、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和高端信息电子产品成为新增长点: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161.2%;工业机器人增长21.7%;智能电视增长14.9%;智能手机增长11.3%;自动售货机、售票机产量成倍增长;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

  5. 生产大国造就了出口大国

  中国消费品生产不仅能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大量出口,很多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装备制造业出口成为支柱。主要表现:

  一是工业出口仍保持增长。2013年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352986亿元,年均增长3.1%。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明显减弱的形势,工业出口仍保持一定速度,年工业品出口规模突破十万亿元,是十分不易的。

  二是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品出口的支柱产业。2013年至2015年,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22804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达64.6%。装备类、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代替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品成为出口主力,体现出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下,中国工业出口的结构优化,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逐渐转向中高端的技术、资本竞争领域。

  三是部分行业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至2015年,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3.6%,广播电视设备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1.1%,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0.5%,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0.2%。事实证明,在外需总体低迷的态势下,出口的供给侧升级仍大有可为;依靠质量提升拓宽国际发展空间;瞄准细分市场取得海外竞争突破;通过抱团出海实现产业联结共赢,是工业品出口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可行之路。

  6。产业内部新动能发展显现活力,技术进步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2013年至2015年,一些新兴行业迅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2%;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年均增长20.3%;生物药品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3%;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2.4%;电子器件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2.3%。

  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主要表现

  文章表示,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紧迫。

  1。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领军企业发展不足。

  首先,中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

  其次,中国企业在品牌设计、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品牌化发展滞后。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低于美国、法国和日本 .

  2. 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着成就,专利申请数量大幅上升,2014年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共计23.3万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例如,2013年,中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5%,进口额超过了原油,是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活动不够活跃,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水平与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也很不相称

  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4.3万家,工业增加值达到21.07万亿元,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内地地区进入“世界500强”的工业企业仅36家,领军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汽车制造,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国内竞争的水平,难以到发达国家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在其“家门口”进行有效的竞争。

  4。在一些行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处在价值链的相对低端

  由于品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同生产活动相关的本土价值创造非常有限,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尤其如此。另外,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低端的生产组装活动面临来自低收入国家的严峻挑战。当然,必须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升级。

  5. 消费品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

  当前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高档化以及快速多变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消费结构变化所蕴涵的信息没有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有关部门或被产业部门所利用,产业技术的进步受到影响。生产企业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差,即使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也无法及时提供。市场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变化,已成为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一大难点。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