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郭振家:台湾民主困境积重难返

http://www.CRNTT.com   2016-07-31 00:17:48  


 
  没有“宪法”共识,族群分裂严重

  台湾与大陆不同之一是其更加多样化的族群存在。众所周知,中国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台湾以蓝绿自居,实际上两党代表了严重的族群认同对立。国民党追根溯源是来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救中国”,其中国烙印十分深厚;而民进党从1986年成立以来,几经淘沙,越来越走向台湾主体意识,并在陈水扁执政后大力推动全台“去中国化教育”。两个政党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认同,各自为了各自的理念摇旗呐喊。随着民进党逐步扎稳脚跟,其宣扬台湾主体性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国民党的声音却逐渐低了下去。这样的此消彼长,最终催生了所谓“天然独”理论。然而,这样的斗争其实无关民主。

  台湾号称是学习了西方传统民主理论,但西方民主,其实质是一种治理方式。这样的治理方式,不仅需要人民的认同,更需要一部共同认同的“宪法”来保障。譬如美国,是先有制宪会议才有1787宪法,才有1789年华盛顿的就职和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美国的民主是不同的利益团体在国会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党派的政党积极参与竞选,但没有谁会去挑战宪法的根本。

  台湾自称民主社会,实质上是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再到蔡英文一步步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去中国化”,同时伴随着多次“修宪”。这类似于“切香肠”的过程,被切的对象是中国国民党和台湾社会,新党、亲民党、台联(部分人员)相继从国民党中分离出来,民进党就一步步壮大了。这样的政治过程并不像美国一样表现为“妥协的艺术”,反而更类似于中国传统中“一山不能容二虎”。所以,二十年的台湾民主实践,结果就是中国国民党的一次次分裂和台湾社会族群的一次次对立。而“台独”势力迫于各方压力,又并不敢一步到位修改“一中宪法”,民进党等偏绿政党对中国国民党的无比仇视和只做不说的方式,成为台湾社会斗争的“内核”。哪里有妥协?哪里有和解?

  舆论戾气横行,社会缺乏公正

  但凡所谓“民主社会”,是允许多样化声音存在,也允许互相质疑和谴责,但是这些多样化声音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法治理念的贯彻普及。台湾没有法治理念吗?但舆论已经走得太远了。众所周知,台湾人最喜欢的一个评价是:“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大陆去台湾观光旅游客也对此深以为然,但是前提是这些大陆客还没有看台湾的政论节目。为何?因为台湾的政论节目中,长期流行着为了谩骂而谩骂的错误舆论导向,有些几乎让人看不下去了。由于不同政论节目背后有着固定的“金主”,因此其谩骂的背后立场十分容易判断。近几年,绿营媒体壮大,嘲讽中国大陆、嘲讽中国国民党,蔚然成风,却并非以所谓的客观公正为基本准绳。“罗智强大战周玉蔻”(华视新闻广场,2015年1月)、“当犀利女名嘴遇上霸道总裁”(郭台铭起诉周玉蔻,2015年)、“2016年选举蓝营内幕第N季”等等,歪曲事实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