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深度专访:林锦昌谈文化总会的角色

http://www.CRNTT.com   2017-05-04 00:09:49  


林锦昌接受中评社专访。(中评社 黄筱筠摄)
 
  中评社问:另大家非常关注的议题,就是“中华文化总会”更名问题,陈水扁任内曾命名“国家文化总会”,虽然秘书长受访曾强调“没有改名的问题”,但本土社团对于现在的名称,多数人是有意见,这个问题如何处理? 

  答:文化总会是社团法人,章程的变更、修订必须经过全体会员大会决议,本届会员大约新旧各半,执委、谘委大多数是文化人和民间企业,组合相对多元,不像过去清一色蓝或绿,就是希望多一点文化、少一点政治。四月份会长、副会长曾经分两梯次与所有执委谘委举行便当会,听取大家对文总未来工作的建议,对于文化总会的名称,多数委员的意见还是倾向“维持现状”,所以应该没有改名的问题。

  中华文化是古老悠久的文明,是世界上非常丰富的文化资产,台湾文化有一大部分也来自中华文化。数百年来,原住民文化、闽南和客家文化、中华文化、西洋文化、东亚文化、以及新住民文化等等,揉合形塑成为台湾今日的多元文化。亚洲许多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也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我们认为,政治也许是立场与路线的选择,文化则应该是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如此可以展现更开阔的视野和自信。文化总会作为一个民间社团,涉及政治性的表述并不是我们的工作,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我们也都表示尊重。

  中评社问:现在绿营去中国化的声音甚嚣尘上,本土化在绿营执政时也是雷厉风行,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华文化总会如何调合本土化、去中国化与中华文化间的矛盾?会不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处境中? 

  答:我不赞成部分人士用过度简化的政治标签来定义一些原本可以持平讨论的公共议题。比如涉及转型正义、反省过去威权统治的作为,被说成是“去蒋化”;社会各界对于教育改革内容和课纲的调整讨论,也被轻易贴上意识形态的政治标签,我觉得既不健康也与事实不符。若认真要说“去中国化”,文革时期全面以“马恩列史”来取代儒家文化,恐怕才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去中国化”吧! 

  以我的认知,文化的生命力是源自于民间的,共同生活的群体由下而上、长期自然累积而成,不是政治能以一时之力刻意引导或压制的。况且,对于本土文化的重视,形塑文化上的自我认同,举世皆然,并不代表就要排斥我们曾经受过任何一种文化的影响。台湾的饮食文化最为丰美多元,在同一条街上可能就有台南担仔面、川味牛肉面、日本拉面、越南河粉,这就是台湾人共同熟悉的日常生活,因为多元所以从来没有顾此失彼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