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比学术包工头更可怕的是学术日渐庸俗 | |
http://www.CRNTT.com 2008-12-21 12:26:32 |
当导师蜕变为“学术包工头”,应该说这也是学术腐败。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雇佣关系的潜规则流行,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力寻租”。教育部门也曾出台种种规定遏制此种现象。不久前,上海大学制订《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职责》,明确规定:导师不得把研究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对于未履行育人职责的导师,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暂停招生,甚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处分。这一规定一时广受好评,但也有不少人对如何界定“廉价劳动力”产生疑问。 那么,针对学术包工头现象的蔓延,我们是否应仅仅把板子打在学术从业者身上?“学术从业人员世俗化,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固然可鄙,但不妨把视线放得更开一些,看看这些学术从业人员所身处的大环境如何。 大学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场所,理应具有独立和自由的超然精神。但现实中,中国大学热衷于“虚名”,为了快速出名,聘请没有教学经历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各界明星任客座教授,出钱请人在大学排名榜上虚假排名的例子屡见不鲜;各大学泛“行政化”趋势渐浓,“学术”日渐成为行政晋升的工具。大学里庞大的行政机构体系不断强化大学的行政色彩,泛行政化还使得大学眼光和心胸变短变窄。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大学已经成为社会不良流俗的追随者。 当高校这个大的母体开始不可控制地世俗化,尤其是这种世俗化的现实诉求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整体的“媚”与“随波逐流”式的“庸俗化”时,单纯地去抨击学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这片土壤的土质出现了问题,怎么可能指望它孕育出好的种子呢?所以,我们在批评学术从业者一步步蜕变为“学术包工头”时,也必须面对中国高校日渐庸俗化的现实,并拿出根治病症的良方。(作者:陈方)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