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四十五岁现象 中国不可不重视

http://www.CRNTT.com   2009-06-03 12:06:59  


 
         独具特色的“45岁现象”

  将45岁作为人生的分水岭,且把这个年龄列为人事遴选的标准,恐怕是中国当代社会独有的现象。在西方社会,这会被视为年龄歧视;在上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上,人们更遵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自然规律。

  “45现象”是在公务员阶层率先兴起的。一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倡导的干部年轻化,本来是针对陈旧僵化的思想而言的,但却渐渐收拢在年龄这个“硬指标”上。另一方面,经济形态变化了,而官员角色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使得当官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有权有利。加上以“任命制”为主的官员选拔体制没多大改变,使得上级领导的态度比业绩更具有晋升说服力。每换一届领导,就会吸收一批“新鲜血液”,年龄越来越年轻,“45岁”也便成为官员前途的关键一道坎。

  于是,便出现高层领导习近平所指出的几种弊端:一些年轻官员在干部选拔上做不到“五湖四海”,听不得不同意见,喜任人唯亲;有的公开场合显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背后却在和小兄弟们吃喝玩乐;有的把生活作风当作“小事”,不检点不自律不自重;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利用过于年轻特点,把他们当作“潜质股”加以“投资”。 

  而跨过45岁门槛的官员,有些人会享用来之不易的成果,有些人则十分小心地保全既得利益,“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仅成为官教条,使得整个官僚体系中的改革锐气下降,甚至连讲话都谨慎格外,常常抄袭总书记、总理的报告。而年轻一代也看到当官的种种好处,报考公务员成了中国的“金考”,竞争之强远超于高考。2008年平均竞争比例是60比1,2009年则上升为73比1,最优秀的人似乎都要进入官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