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中国毕业生捐款耶鲁我们该如何评判

http://www.CRNTT.com   2010-01-11 10:39:23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八百多万美元的新闻引起网民热议
  中评社北京1月11日讯/《燕赵都市报》今天刊登评论员乾羽的文章“中国毕业生捐款耶鲁我们该如何评判”,作者表示,“我丝毫不怀疑耶鲁大学的塑造人的能力,但是人的成长是连续性的,即使国内的应试教育广为诟病,但是应试教育对人能力的培养功能也是应该正视的。更重要的是,教学并不是一个应试教育就可以概括的,教学是一个漫长而真实的师生互动,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校园学习,难道这些都不会对人产生影响?”文章内容如下: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1月8日,环球网报道的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一时间,据称为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建人的张磊立刻被网友展开“人肉搜索”。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也有网友则认为,张磊支配自己所赚得的钱根本无可厚非。(1月10日《环球时报》)

  自己赚的钱爱捐给谁就捐给谁,这是个人支配自己财产的自由,质疑声并不妨碍捐款的自主性。这一点,是我们在讨论张磊捐款给耶鲁大学这一新闻时必须具有的观点。所以,对于张磊的行为,我们用不着不满与愤怒,即使他捐赠的对象是国外的耶鲁大学,即使他捐赠的金额比外国人还要多,但谁让他有钱,谁让他想捐赠呢?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宽容地对待不同行为是一种常态,即使不能认同张磊的捐钱行为,但实在没有必要因此而对其个人产生愤懑。

  在讨论张磊捐款事件时,还应该有个体与整体相区别的意识。张磊只是个体,并不能代表整个留学生,没有必要因为他的个人表现,就认为中国留学生“忘本”,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同时,耶鲁大学也只是一所高校,它并不能等同于美国,一个学生对耶鲁的态度,与他对美国的态度并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我们可以说张磊的捐款反映了他对耶鲁大学的态度,但并不能将其行为上升为中国留学生对美国的态度。

  之所以花很多笔墨梳理以上两个问题,想说明的是,很多事件虽然看似敏感,但其实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内心的固有观念造成了我们对事件的敏感看法。如果,我们把张磊捐款耶鲁大学看成是其个人的行为,看成是一种别人不能干涉的个人选择,而不是带有国别的整体性行为,则即使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不会对此事件很激动。当麦克卢汉早就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当个人的意识早已萌发时,旁观者实在没有必要因为个人的行为而动气。

  当然,强调不必敏感对待捐款事件,并不是说这个捐款事件就无需讨论。就算是个人的捐款行为,其背后的价值观念也是值得人们关注和讨论的。显然,在张磊的价值判断中,耶鲁大学给其带来的影响比国内的学校更大,这就是他所说的“耶鲁改变其一生”。这个理由当然是捐款的理由,但是作为一个教学者,我对这样的观点是不太认同的。我丝毫不怀疑耶鲁大学的塑造人的能力,但是人的成长是连续性的,即使国内的应试教育广为诟病,但是应试教育对人能力的培养功能也是应该正视的。更重要的是,教学并不是一个应试教育就可以概括的,教学是一个漫长而真实的师生互动,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校园学习,难道这些都不会对人产生影响?

  我对张磊捐款耶鲁大学的做法没有什么不满,这是他的自由。但是,对于他的行为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一个平台连接着一个平台的,越是那些成功的人士越是应该感谢那些最初的平台,因为这些平台是他成长的初级阶段,是这些平台的不尽完善的培养,让他们具备了登上更高平台的能力。难道,这些最初的平台不应该感激吗?人的记忆是选择性的,我不相信个人不会对留有自己历史的地方没有感情。总而言之,一句话,张磊的捐款不会让我不满,但我对捐款的取向有不同看法,这与是否具有反思精神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