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政府权力撤离球市,中国足球才有希望

http://www.CRNTT.com   2010-01-23 09:29:58  


 
  中国足球是最早从举国体制中剥离出来走市场化(俱乐部制)竞技体育发展道路的运动项目。最早向俱乐部投资的社会法人,是出手阔绰的一帮国资大佬。然而几年下来,国资大佬们就把国脚、省脚、市脚们给惯坏了。当发现俱乐部是一个个无底洞加大染缸,养着一群群流气十足的“小混混”后,恰逢国企迎来一波改制潮,于是,国资大佬们找到了脱身的借口,先后演绎国资集体“大逃亡”……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不少俱乐部开始闹“粮荒”,球员薪酬缺斤短两,俱乐部经费缺口日增。衣食不足难知荣辱,收买球员、培植黑哨、寻求保护伞的初始“缺口”就此打开。短短数年,中国足坛乌烟瘴气声名狼藉弄得实在不像话,只得拉出龚建平来祭刀。首轮打黑草草收场,并非上头不想真打,而是一旦真打把黑幕彻底撕开,恐怕很难缝合上。

  新世纪初年,眼瞅着俱乐部体制即将山穷水尽,没想到首茬民资大佬开始强势崛起,“暴发户”的摆显心态(资本成功欲的虚幻满足)促使民资大佬“国退民进”,俱乐部体制得以暂时喘息。只是,“病灶”未除光靠输血并不能拯救中国足球。相反,部分民资大佬也很快发现,受假球、黑哨、保护伞的多重污染,花钱“烧足球”非但得不到“名誉回报”,反倒沾染一身臊。于是,明智者开始急流勇退,不明智的继续硬扛;于是,大约从2003年起,各俱乐部开始呈现频繁且持续的“更名潮”,俱乐部断粮、球员欠薪成常态;于是,国内外专业赌球公司“乘虚”介入球市,迅即控制赌球产业链之全脉……

  说到中国足球的“市场化之殇”,除去投资目的困惑和投资回报困惑,更涉及俱乐部体制的深层次困惑。本来,既然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俱乐部制,那么中国足协的身份只能是俱乐部的“行会”角色。然而,中国足协集“行会”与国家体育总局足管中心(总局下辖的履行行政管理的正厅级事业机构)于一身,既做中国足球的“大老板”又承担中国足坛的行政“大总监”。如此官商一体、不伦不类,中国足坛沦为“赌坛”——足球由产业堕落为“赌业”,实乃事出有因、势所必然。

  如是,此轮中国足球扫赌打黑只治标。要治本,则须从割除中国足球非驴非马的体制毒瘤下刀。否则,纵然南勇之流已被“拉下马”,中国足球还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