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胡适的“不在乎”

http://www.CRNTT.com   2010-02-23 11:43:31  


胡适先生
  中评社北京2月23日讯/林语堂好发惊人之论。胡适逝世后,他撰文追悼,说到胡适的“高风亮节”以及最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方”,竟然是“不在乎青年之崇拜”。乍一看,他似乎是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其实,取如此偏锋评价胡适,正是林语堂阅世的丰富,看人的老道。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人有了名,往往也就有了名人之累,想把名头永远保持下去的心思,也就随之而生。于是,讨好青年,迎合青年,以求得一茬又一茬青年的不断崇拜,永远不至于落到时代的边缘,也就成了不少名人惯用的伎俩。如果一个名人,连“青年之崇拜”都敢于“不在乎”,那至少可以说,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充满自信的人,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人。 

  仅此一点,胡适就能够让人“望尘莫及”。揆诸胡适平生行事,其“不在乎”的事情又岂止“青年之崇拜”而已?我摭拾三五事例,以窥大师风范。 

  胡适从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开始“暴得大名”,到1919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问世,已稳稳坐上中国学术一代宗师的宝座。这部哲学史,被人誉为“是一部开风气之作,划时代的书”。胡适也不无得意地说:“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部书的影响。”但是,当金岳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说:“西洋哲学与名学又非胡先生之所长,所以在他兼论中西学说的时候,就不免牵强附会。”(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437)这就使这部哲学史在一些人心里大打折扣。

  以金先生的学术背景与大家气象,胡适的旧学与新学皆不入法眼,原是可以想到的事情。然而,金先生所指,似乎并不能算是胡适的病。因为胡适所做的,不是梳理资料堆积学问的工作,而是方法论层面上的拓荒——给中国学术研究开辟一条“科学方法”之路。至于学问上的事,有多少才够“所长”呢?在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胡适哲学的,多是名重一时的哲学教授。胡适西洋哲学方面的基本训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胡适的博士论文就是《先秦名学史》(胡适自译为《中国古代逻辑方法之进化史》),这也不好说“名学又非胡先生之所长”。批评是他人的自由与权利,是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胡适懂得游戏规则,“不在乎”——也许根本就不会想到,批评会使自己多丢面子。因而,他除了在老子年代考订问题上有所辩难外,其余未加理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