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官场酒文化之殇

http://www.CRNTT.com   2010-02-24 12:31:56  


 
  西部某省为了表示对从外地前来投资客商的热情,在机场摆下“好客酒”。当客商一下飞机,招商局的官员们就端着酒杯前去敬酒,这是当地最隆重的礼节。他们觉得通过这种礼仪,才能向投资商表示自己的热情。

  有很多地方,能喝酒的人成了宝贝,他们往往在招商引资的酒宴上大显身手。

  某镇党委书记和镇长都不会喝酒,招商引资时又不得不喝酒,后来两人觉得身体吃不消,就找了个会喝酒的人跟着,关键时刻“补位”。由于这个人酒量大,又深谙酒席间的寒暄交流,经常把投资商“喝到位”,哄高兴,该镇的招商引资工作很快就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能喝酒的人立下“汗马功劳”,当上该镇党政办副主任,后来机构精简,不少人被裁掉,唯独这个人稳坐钓鱼台。镇党委书记自嘲地说,“能喝会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专长,酒力也是生产力啊。”

  主动喝的“勾兑”酒

  各级官员不仅在上级来检查时被动喝酒,不少时候还要带着好酒上门请上级机关的领导喝酒联络感情,争取项目拨款。

  某县一位姓刘的基层干部对记者说:“去上面要个项目,你不招待不行,‘勾兑’的功夫就在酒里。酒桌上的感情联络得好,项目就有希望,地方经济发展就有了依托。”西部某贫困县一个乡为了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一名副县长带着这个乡的书记、乡长、分管的副乡长直奔省城,找省扶贫办联络感情。他们在省城呆了3天,每天都请客喝酒,3天下来光酒钱就花了近万元,最后满意而归。分管的副乡长说:“向领导们表示敬意最自然、也最能让其接受的方式就是敬酒,让他们喝得满意,让他们觉得我们最真诚。流行一句话叫‘酒品如人品’,有时我们还故意把自己喝醉,用这种方式让他们觉得我们值得同情,动恻隐之心,至少他们会认为我们耿直,最后把项目资金拨给我们。”据局中人透露,喝酒只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要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不少要谈的话,大多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在上级机关,谈到基层某个熟悉的干部时,往往会听到“这个人喝酒耿直”、“这个人酒量大”、“这个人不能喝酒”之类的评价。

  争取项目资金离不开酒,于是在一些上级机关周围催生出许多高档酒楼,生意火爆。一名地方官员说:“作为下级,光在上级领导办公室里汇报工作还不够,要让上级充分了解自己,就要把上级领导请到酒桌上。酒过三巡,气氛融洽热闹了,领导可能就把对自己的真实看法讲出来,自己也好心中有数。同时在酒场的相对宽松气氛中,也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让上级领导对自己产生好感。”

  基层官员不光要和上级喝酒联络感情,还要和下级喝酒联络感情,才能更好推动工作。

  一名干部说,在基层工作不喝酒是难以开展工作的。某省一位省领导就曾经无奈地说:“到基层去不喝酒,就等于失去了和基层交流的一个机会。”

  有个镇长带队下乡时,来到一个村里做工作,中午吃饭时开始时不喝酒。村支书急了,说:“连农民兄弟的酒都不喝,这不是看不起我们么?”这样一说,镇干部犯了难——喝吧,怕喝晕出洋相;不喝吧,又怕伤了村民的感情。村民们见干部们喝了酒,高兴得不行:“一端起酒杯,就看出你们和农民没有距离,来,干了这杯!”一顿酒喝下来,村支书当场拍着胸脯保证,配合镇干部开展工作。

  成都某郊县的一个拆迁项目遇到了“钉子户”,做了许多工作,“钉子户”就是不搬,在上级的催促下,村支书急中生智,半夜敲开了“钉子户”的门,把他请出来喝酒,边喝酒边诉说自己的苦处,最后支书把钉子户喝到了位,两人晕乎乎地称对方为“兄弟”,“钉子户”觉得有了面子,感动之余顺利地搬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