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话语断裂”,中国改革之难

http://www.CRNTT.com   2010-04-20 08:57:03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一种质疑,很多时候并非一种理性思考后的质疑。这样的一种质疑,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政府自己制造了让民众质疑的理由。比如不久前在山西王家岭发生的矿难一事上,民众为何质疑政府将“丧事喜办”,为何会怀疑“被救出的矿工是托”呢?原因就在于广东某地政府曾经如此制造了如此的一出闹剧;同时,更在于山西政府迟迟不愿意公开被救出的矿工名单,更在于官方媒体过于高调地宣传了“救援的奇迹”。因此,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公众的质疑。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此次的青海省玉树地震,因官方给出的地震级别为7.1级,与美国地质勘探局、香港天文台给出的6.9级地震级别有所差异,民众也因此质疑政府。为什么。因为大陆学校的抗震级别在7.0级。可以说,因为在一些公共事件上,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长期积累下来,公众对于政府的言行普遍持着一种非理性的质疑思维。这样的一种思维,很多时候是带有情绪性。比如地震级别的差异,这可能仅仅是因为地理上的因素或是测试使用方法的差别导致所测出的地震级别数有所差异。但公众却宁愿选择质疑政府的数据,而不愿去理解是否有其它非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什么?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显然是因为政府在一些公共事件上所制造出来的“公信力危机”所带来的后续效应。 

  这样的一种话语差别,所带来的最大影响,必然是使得中国继续改革变得更加艰难。政府无法与社会民意取得改革的共识,那么政府在推进改革时,又如何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如此,即使政府集团中的部分领导者愿意推行改革,愿意深化改革,但缺乏民意支持的改革领导者,或者说,因为公众对政府不加区别的不信任,不支持,或是“千方百计”地质疑,在面对特殊利益集团以及政府内部的部分保守人士,其博弈胜算几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与中国政府决策的非透明化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民众看不到决策的过程,因此,也就无法获取任何决策信息了。 

  如果说改革,我们一定要追求一个社会共识,或者说“整体的改革共识”,那么,现时下社会公众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必定是社会民众的最大共识。这与温家宝总理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是相互呼应的。然而,现时下公众对于政府的改革决心,却是怀疑的。怀疑的不仅仅是政府在推动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决心与能力,同时质疑的,还有市场化的改革。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疲态尽显,被称之为“改革疲劳综合症”。原因就在于现有的市场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与特殊利益集团分不开,也与政府中的部分人士分不开。而政府与社会呈现出的两个阶层的两种思维下的两种话语,显然是其最为根本的影响因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