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国际化宏愿背后的中国官场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10-07-16 09:21:06  


 
城市招商“单相思”

  投资5000万,“开车违法不受罚,娱乐场所消费不受查”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欣 | 北京报道

  有5年时间,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卢进勇奔走于全国大小城市,讲授招商引资之道。

  他的学员是省市县各级政府主管招商引资“天字号”工程的一把手,以及头戴招商引资指标“紧箍咒”的公务员们。“可以感受到地方政府强烈的发展欲望。”卢进勇形容那种热望“近乎疯狂”。

  但最近两年,卢进勇为人师的热情淡了很多---每每路过城市郊区,看到耕地和村落变成开发区、工业园、CBD,“都成了产值,繁荣但不再美好,心里隐隐作痛。”

  卢进勇讲课,常常会提到“昆山模式”。

  1985年,昆山是全苏州经济倒数第一的县(1989年撤县建市)。县长因此得名“小六子县长”。

  当年,昆山在县城东边划了一块4平方公里的土地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名字里加了“自费”两字,因为没人支持。县政府拿出50万元做广告:一个做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欢迎各界朋友到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另一个登在香港《大公报》上:“昆山人民热情好客,欢迎你们来投资;你们来剥削的越多,昆山人民越开心。”

  “敢为天下先”是卢进勇等招商引资研究者对昆山这一段历史的评价。后来人想向昆山取经,却发现“昆山模式”并不好复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