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以“制度建设”替代“GDP主义”

http://www.CRNTT.com   2010-08-12 08:07:10  


 
GDP增大可能让中国更脆弱

  从这些视角来看,人们不但不应当对中国成为GDP大国感到骄傲,而是应当对流行很久的GDP主义作深刻的反省。很显然,快速的GDP增长,不仅没有支撑中国方方面面的制度建设,而是在快速摧毁社会赖以生存的一些最基本的制度。

  近年来,人们开始大量谈论GDP主义,但GDP主义并不新鲜,它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产物,或者说它是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心态。“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各种精英们的一个共识。尽管衡量“落后”和“先进”有很多指标,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地发展,但很显然人们最终把经济总量(GDP)抬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人们所说的GDP主义。这背后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因为追求GDP符合各种利益相关者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很清楚,一旦把GDP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那么其他方面的制度建设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意或无意地被忽视。从中国近代史看,各种经济中心主义发展模式(例如“以钢为纲”和GDP主义)和制度建设之间总是存在着竞争,但最终都是以前者获得胜利为结局。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精英开始追求中国的现代化。从洋务运动以来,每一波现代化的重点,无一不是经济发展和军事现代化。当然,也不能说精英没有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不同时期,也有制度建设的一些努力。但客观的结局是,较之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显得困难重重,往往不了了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都取得了相当短暂而高速的经济发展,例如洋务运动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很清楚,经济发展并没有使得中国强大起来。

  在毛泽东时代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GDP主义也曾经盛行过。大跃进、大炼钢铁、赶超英美就是典型的GDP主义。不过毛泽东并没有忽视制度建设,在计划经济的制度构架内,以毛泽东为中心的第一代革命领袖,以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和社会体制。可惜的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可持续性。改革开放尽管是要改革之前的体制,但GDP主义则继承下来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