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凝聚共识 完善“关爱基金”

http://www.CRNTT.com   2010-10-28 12:34:03  


 
                        发挥商界重要作用

  政府又打算让“关爱基金”公开筹款,这引起了不少社福机构的忧虑。2009/2010年度,即使是香港知名的慈善机构如公益金和乐施会,各自只筹得二亿多善款。而2007/2008年的课税年度,利得税和薪俸税项下获扣除的认可慈善捐款分别为25.1亿元和45.2亿元。从这组数字可见“关爱基金”所获得的捐款额已超过香港全年的捐款总额的三分之二。如果该基金再进行公开筹款,其他慈善机构所能筹得的善款难免进一步缩减。政府需考虑是否仍公开筹款,若是的话,应在“关爱基金”里预留部分资金,应付未来数年部分慈善机构收集的捐款可能缩减问题。

  接着要谈谈“关爱基金”的架构。按现时的构思,“关爱基金”委员会由政务司司长作为主席,并邀请商界、专业、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学术等有关界别的代表。邀请对扶贫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和前线人员参与,绝对有助更好地运用基金。值得留意的是,商界代表在委员会内的角色。行政长官表示设立“关爱基金”的目的是鼓励商界参与扶贫工作。除了捐款外,出资一半的商界可以如何在该基金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是一大问题。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究竟这些商界代表如何选出?其发言权有多大?如何可以让市民看到商界代表的表现?商界代表与政府意见不合时,又如何处理?

  这还延伸至“关爱基金”的功能和定位问题。“关爱基金”应配合政府施政,推出扶贫措施,或是独立研究、制定及落实扶贫措施,审批各方的申请。前者的话,若然商界在委员会内得不到充分的发言权,难免商界质疑捐款成为政府施政的补贴,仿如纳税一样。

  另一问题是谁来监督“关爱基金”。“关爱基金”的资金有一半,即五十亿元来自公帑。虽然政府设定行政费用上限,但是若政务司司长的角色是主动参与委员会的扶贫工作,便产生监管缺位的问题。因此,需要设立市民认为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免“关爱基金”成为“大花筒”。这亦可减少社会对该基金各项举动的揣测。

            监督制度必须建立

  至于“关爱基金”的资金如何应用,建议完善药物名册,让病人可以享有更好的支援;开设更多图书馆和自修室,让学生有更多学习空间;设立设备完善的小贩售卖区,重新建立公屋居民的廉价消费圈;兴办更多课程,让内地新来港人士和少数族裔可以更快融入香港等。

  这些措施都值得政府考虑。政府可就“关爱基金”的架构、监督制度、建议推行措施等进行公众谘询,凝聚社会共识。

  同时,政府应争取时间,尽快修补社会安全网。相比政府的扶贫政策,“关爱基金”的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拘一格,可快速、弹性地回应社会诉求。但是,香港贫富差距的原因有社会、经济等结构性问题,例如,全球化下的城市分工、职场市场的二元化、城市规划失误等。讲到底,慈善活动无法取代政府的政策。所以,政府仍需推出长远政策,根治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