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三大制度性难题不可不解 | |
http://www.CRNTT.com 2011-02-14 09:02:44 |
这只能证明两种可能:或者,相关部门确实没有明确的理念,改革的关键时刻没有掌舵者;或者,相关部门没有人愿意出面处理此事,试图通过小规模试点以观后效,后果同上。 只有财科所所长贾康对媒体表示,东部地区以房产税、西部地区以资源税取代土地财政。很可惜,这不是权威说法,权威部门至今未发声音,导致民情汹汹,将开征房产税与开征燃油税等同,将房产税视之为剥夺民财的另一个手段。各地此起彼伏的强拆、越来越高的地价、越来越难以扼制的基建项目,使得房产税改革尚未开始,就孕育了自己强大的反对者。 不要再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借口替自己盖上遮羞布,要知道,三十年前摸着石头过河起码宗旨是明确的,往市场化方向与民众富裕的方向前进。 第三个难题是资源配置难题,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的核心资源配置在向国有企业集聚 文章认为,改革三十年后如果达成的共识是行政力量主导的进步,是对中国亿万人改革努力的亵渎。如果北京共识只意味着行政强权配置资源的欢呼,我们就该把所谓的共识扔进垃圾堆。任何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共识都不会意味着对强权的回归,对核心资源的全面垄断。 中国三十年筚路蓝缕的强大绝不仅仅是因为行政手段强大,强大到可以在十年之内基本建成高速轨道网,而是一连串有利因素叠加到一起的结果。起码包括如下因素:民间力量开始越来越深地参与市场配置,吃苦耐劳的公众将钱存在银行,使政府能够轻松地通过银行将资金输血到大企业解决资金死结,土地资本兑现为财政困难买单。一旦上述某个量单出现逆转会发生什么可怕的后果——民间财富再也无力负担高房价,银行坏帐如2003年之前一样猖獗,中国民营企业再也无法负担高额成本——最后的决堤总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戏剧性的事件爆发。 制度改革的滞后背后就是市场机制的失灵。我们一再看到悖反事实:中国处于高铁大发展阶段,技术进步订单滚滚,但高铁公司的赢利前景却让人担忧,沙特项目的亏损再次提醒我们,高铁大型企业并不遵循普通的商业逻辑;2010年中国银行体系的税后利润会首次超过一万亿元;中国央企的盈利首次达到一万亿,这些数据却无法带来民生的大幅提升与土地财政的改良,财政捉襟见肘、民生依然艰难,所有的一切提醒我们,在财富创造机制、财富分配机制上已经出现严重的梗阻,再不治,就太晚了。 改革关键时期,需要对真实历史的尊重形成共识,需要对市场的尊重推进市场机制改革,以理智的头脑与对常识的敬仰向明确而勇敢的决策致敬。物畅其流,民乐其生,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根本。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