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引发“红坛”争议

http://www.CRNTT.com   2011-02-24 13:56:17  


 
  刘心武多年来一直处在“红学”的风口浪尖上,但他自称没有拿国家一分钱研究《红楼梦》,对《红楼梦》纯属热爱。《刘心武续红楼梦》说明上称:“请读者万勿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一百二十回读本来‘校正’本续书,本人认为那个本子问题不少,如其中将‘腊油冻佛手’‘径改’为‘蜡油冻佛手’,大错!‘腊油冻’系珍贵石料,蜡制品岂可与之混淆?(古本中有的写成‘腊’的异体字‘臈’,可见绝不是‘蜡’。)其他种种分歧处,盼读者注意。”在冯其庸执笔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校注本前言的注释中,就指出周汝昌等人关于曹雪芹祖籍的研究:“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臆想,是不可信的。”可见红学界中的分歧之大,而知情者告诉记者:“他们特别不待见周老爷子喜欢的人。”刘心武作为“周汝昌喜欢的人”,此番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一百二十回读本”叫板,只是露出了红学界内部矛盾的冰山一角。

《红楼梦》续作何其多

  在刘心武之前,《红楼梦》的续作已多不胜数。张惠作为北京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后负笈哥大,博士论文做的是美国红学研究。对《红楼梦》续书,她认为叙事模式基本上有几种:一种是死而复生模式。有逍遥子《后红楼梦》(1796年前后)、临鹤山人《红楼圆梦》(1814年)、归锄子《红楼梦补》(1819年)、花月痴人《红楼幻梦》(1843年)等。写黛玉死后复生,经历种种波折后,否极泰来。此种续书比例所占不大,却是最早出现、最为人熟悉之模式。一种是死后转生、托生模式。有王兰沚《绮楼重梦》(1799年)、陈少海《红楼复梦》(1799年)、海圃主人《续红楼梦》(1805年)三种。这类小说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人物群体,这个群体是通过科举考试或建功立业做官,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此类续书除了《绮楼重梦》是在表达作者情场、官场事事如意的白日梦外,其余都属于扬钗型。一种是三界互通模式。有秦子忱《续红楼梦》(1799年)、嫏嬛山樵《补红楼梦》(1820年)、《增补红楼梦》(1824年)。此种续书模式的特点是灵界的生活与人世间无任何差异,充满命运的色彩,将小说中人物置于三界的做法,本身便带着一种对生活缺憾的认知与表述。不再在意对钗、黛优劣的评判,或是让宝玉与黛玉团圆,而是表达出生活本身是带着缺陷的思想。

  1905年,吴趼人发表《新石头记》,虚构贾宝玉再度入世,巡览近代中国,寻求救亡图存的良方。小说中,贾宝玉复生后,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以他的经历为主线,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复杂、丰富、多变、动荡的特征,描写了落后、腐败而又不断产生新事物,萌生新观念的时代面貌。张惠认为这是一种补天完成模式:“吴趼人表达了他‘补天’的理想,他找到了‘补天’的工具和武器,以不同于曹雪芹时代的近代精神,构筑了一个‘天’已补成、完美无缺的‘文明境界’,实现了曹雪芹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愿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淘洗,众多的《红楼梦》续作并没有广为流传,至今最为读者认可的是程伟元和高鹗印行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任晓辉认为:“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后四十回基本上不是高鹗续写,而是高鹗和程伟元整理的,他们得到一些残稿,这些残稿有依据,不是纯粹编出来的,这四十回有很好的流传基础。”

  在当代,在刘心武之前也有好几位作家续写《红楼梦》。任晓辉说:“事实证明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就,包括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的张之先生续写的,当时很轰动,叫《红楼梦新补》,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前两年又有一位四川的女士写《梦续红楼》,也都几乎产生不了很强烈的反响。因为现代人再有文采,环境已经不是当年的环境了,受的教育局限了,在现代的环境里续写古代的事情,接在古人的作品后面,不伦不类。现在续写,包括刘先生的续写,尤其是靠猜测和想象,都没有什么依据,也没有什么社会价值,不会产生美学欣赏意义上的效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