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十问“4000万教授”董藩

http://www.CRNTT.com   2011-04-21 12:06:28  


 
巩崇吉:董藩的门坎

  2011年04月19日07:56 来源:红网 作者:巩崇吉 

  董藩教授的门坎简捷而高耸!简捷者:只有“孔方兄”一人孤零零赤裸裸在此把守,除此别无关隘;高耸者:4000万的身价决非小数目,有幸“见我”、聆听“励志”之训者必是寥若晨星!

  且“年龄40岁、身价4000万”只是董教授为他的学生开列的“优惠价”。“圈外人士”若求一见,没准门坎更高。董藩既为北师大教授,不妨以北师大(及前身)的名师先贤为例进行分析:如“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李大钊烈士,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以及为北师大题写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启功大师……未必符合董藩的“年龄/身价比”(按当今与当时相同的货币“含金量”推算)。也就是说,他们未必有“获准一见”的“资格”,未免发出“‘见我’难,难于上青天”的一番感叹了。

   如果说,上述学界泰斗“生不逢时”,“见与不见”属伪命题,那么今人也鲜有符合标准者。近年“感动中国人物”,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歼10飞机设计师宋文骢,以及母爱齐天、割肝救子的陈玉蓉……他们的身价是否有4000万,是否达到“见我”的“录取线”,惜乎媒体报道语焉不详。假如有一天,董藩的某位高足跻身“感动中国”之列,却因身价不足而被“一票否决”,岂不“望门兴叹”抱憾终生?麻烦还不限于此,董藩的“励志”语不仅有“不要来见我”的前半句,还有更严厉的后半句——“也别说是我学生”。不幸被4000万“一刀切”的诸生,最好翻出档案,删改那些显露师生关系的简历。否则,一旦天机泄露,“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事小,有辱“师门”事大,谁人担戴得起!

  “要想给别人倒一杯水,自己必先有一桶水。”以此推论,给学生设定4000万身价,尊师的身价想必高出“硬杠杠”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董藩却在4月6日、7日的微博中声明:“我无4000万”,谜底揭出石破天惊。可惜董教授未“声明”自己高寿几何。倘若前言属实且他年届或年近四十的话,自身岂不坠入“耻辱和失败”的深渊,或在深渊边缘上摇摇欲坠?“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励志”的感召力便由此大打折扣。当然,“我无4000万”,或是真人不露相的“伟大谦虚”,或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托辞,读者大可不必当真。声明又云:“我可接受自己不富有但不能容忍学生贫困。”俨然“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姿态,余音绕梁感人不已。

  身价4000万的“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那么让我们算一笔帐:通常25岁研究生毕业,年届40岁即15年就要挣足4000万。按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水平或一般行业利润率,无论从事什么行当,“合理合法”赚够这天文数字,几率微乎其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日进斗金的门道,董藩没有指点迷津,留待读者深思。其实,董藩的职衔大有玄妙:一曰北师大教授,二曰房地产“专家”。北大师与房地产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一旦奇妙地集于董藩一身,便发生了财富“聚变”的奇迹。看来,4000万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有渊源。不过,对董教授来说易如反掌的聚财指标,对别人来说就勉为其难了。教授的一番“励志”,只能导致“吾爱吾师,吾更爱金钱”的价值导向。因为金钱是“见吾师”的敲门砖。倘身价不足,只能落个“心有余而钱不足”,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