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新“德育及国民教育”令人关注 | |
http://www.CRNTT.com 2011-06-08 08:48:45 |
教育发展之必然趋势 事实上,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出现是教育政策发展之必然趋势。张永雄说:“在殖民地时代,香港教育的课程范围鲜有触及国家、民族,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的教育是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回归之后是Do the thing right(把事情做好),而现在则是Do the right thing right(将正确的事情做好)。” 自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一直大力推动国民教育。早于2001年,课程发展议会就公布了《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将“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致力贡献社会、国家和世界”列为七个学习宗旨之一,在各学习领域、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习经历,加入德育及国民教育的学习元素。 新科目的酝酿早在十年以前。张永雄说:“2001年的改革从教育制度及内容两大方面检视,我们要思考一下: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是否只是灌输知识?于是,教育从知识主导转变成以价值教育为中心。” “因应社会发展、青少年成长,我们每5年有一次更新,2006年检视科目原有框架,2008年推出新框架。”2008年,课程发展议会推出《新修订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到了2010年10月,行政长官发表的《2010-11施政报告》提出邀请课程发展议会检视中、小学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进一步加强国民教育内容,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持续并有系统培育学生品德及国民素质。 香港中小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德育及国民教育,除于课堂讲授,亦藉着交流考察、服务学习、专题探究等其他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品德及国民素质。专责委员会主席李焯芬说:“香港的德育及国民教育一直在中小学的层次不断努力,主要分散在不同的科目之中,如班主任课、常识课、公民教育课、中史科及成长课等等,教育界亦有声音认为这种做法太分散,反观新科目则较能聚焦并有系统地在中小学推行。” “从跨学科、渗透式转为学科模式主要原因有几个,其一是学习目标更清晰,其二是跨度较均衡,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到世界,让学生对学校、家庭、社区、工作生活、国家发展、世界议题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积极的态度,做到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放眼全球,立足本地)。”张永雄说:“学科的理念是让人的整体质素提升,目标是坚守多元、多角去思考问题,学习疏理从身份引伸而来的价值冲突问题,而重点放在voice and choice(声音和选择)上,即要尊重及聆听学生的声音,并非由老师向学生灌输观念,而是帮助学生厘清价值,由学生自己去判断、立论。”基于既有的课程优势及实践经验,加上有详细的范畴,他相信学科模式比渗透式较易看到教学成效。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