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

http://www.CRNTT.com   2011-07-18 11:34:54  


  
普通民众对低价“高品质食物”的需求 
 
  从被掺假的“江苏大米”说起

  一袋爬满米虫、发黄且发霉的大米,加工后抹掉霉层,表面即显光滑白净,一般人根本鉴别不出好坏,然后掺入好米,换上热销品牌,重新封包出厂。这就是在珠三角流通的劣质大米。这些大米一般都号称产自“江苏”。

  据米商说,“江苏大米”在当地人心目中是高品质的象征——觉得比别的地方的大米都好吃。所以很多商家直接把别的地方产的大米掺在江苏大米里卖,更有甚者,掺的就是上文说的劣质大米。米商说,打工仔或者一些普通人都买这种大米,而本地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才买那些知名品牌的大米。 
 
  随着经济发展,普通民众越来越希望吃到“高品质食物”

  上文所提的掺假“江苏大米”的流通,和毒奶粉、假红酒等食物其实一起说明了另外一个现象,管理学人刘远举对此有精辟的解释,他把这归结为“拖拽效应”——一国居民对食物品类的需求欲望,受他们常在电影中看到的、在报纸上读到的、在广告中听到的影响,施加影响的群体往往是一国的高收入人群(在中国指的是所谓“中产阶级”,不是顶级富豪)。他们消费的商品被视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征。对低收入群体而言,这种影响拖拽他们进入更高的食品品类层次,产生“拖拽效应”。在面子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拖拽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提高了,希望吃到更好的东西,比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家庭的婴儿大都吃母乳,等再长大一些就吃米汤等食物。可是现在,奶粉成为了主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人们对更高品质食物的追求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购买力又有限,掺假的“高品质食物”就成了选择。
 
罪魁祸首之一:低收入 
 
  只要出得起价,市场本身有淘汰与净化功能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产奶粉一度滞销。据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介绍,2008年三聚氰胺发生前,国产奶粉市占率达60%,但此后洋奶粉已占据半壁江山,今年有可能正式超过国产奶粉。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则进一步透露,2009年大包粉的进口量为24.5万吨,2010年就达41.5万吨,估计今年的量可能在50万吨。另外,有传言称,在高端奶粉市场,洋奶粉已经占领了8成市场。而在一线城市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洋奶粉早就是主流。

  在被称为一夜倒退25年的“乳业新国标”曝光后,洋牛奶(液体奶)又发威了,销量激增了三成。同时,洋奶粉还纷纷涨价,仍然供不应求。

  一方面,真正高收入的人群不会在乎奶粉钱,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家长来说,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最好的,也不太在乎奶粉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端奶粉和婴幼儿奶粉市场就把大家认为品质上没有保证的奶粉给淘汰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