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财政收入超速增长须防治理风险 | |
http://www.CRNTT.com 2011-09-24 08:17:48 |
时代周报发表改革内参执行主编沈阳文章表示,光明网有篇文章研究了10万亿对于每个中国公民意味着什么: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2010年中国人口数量为13.4亿,相当于每个中国公民人均贡献财政收入近一万元。据2010年的一项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5%,14岁以下的人口目前占16.6%,全国残疾人口总数为6.34%,此外,还要排除一些不需要纳税的军人、常年生活在国外的人口等等特殊群体,保守估算,应该有占总人口的40%至少不是纳税主体,换句话说,实际有劳动能力产生财富的公民(包括低收入的农民)人均纳税已经超过1万元。在全球经济危机纵深发展的这几年,国家财政收入一年比一年增长,直到今天如此规模,对纳税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企业和个体生活步履维艰,意味着更多治理风险正在酝酿。 文章称,从文明变迁的角度来看,经济问题导致政治风险可谓常态:1642年英国内战、1789年巴黎士兵攻占巴士底狱、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些都是社会动荡,均有深层次经济因素。 而在晚近的中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国家背负沉甸甸的外债,为了对付国内日益严重的政府财政危机等综合性危机,中国不得不放松了对民营企业的管制,导致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春天”的来临;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的制度变革没有进展,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再次放松对民营企业的控制,革命派和立宪派在赛跑,直到由于财政困境,清朝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忘乎所以地将铁路收归国有,四川兴起了“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在一种“蝴蝶效应”中出乎意料地成功。 今天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世界最成功的革命传统,给中国留下了最为灵活的统一战线,留下了分类控制的维稳体系,留下了最为坚强的危机动员机制。这个社会大体上保持了三十多年一贯的稳定,原因在于革命传统成功地接纳了中国社会重视民生的儒家传统,并且在多年国有企业改制(有人说成功,有人说失败)之后开启了10年之久的国企扩展。看来,只要维持现状,加大民生投入,应可保持社会稳定。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