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日关系 “从距离美”到“赶超摩擦”

http://www.CRNTT.com   2011-09-30 10:21:08  


 
  赶超引发的摩擦

  在1995年“广场协议10周年”的时候,日本组织了好几个大型高规格的讨论会来议论亚太地区的经济形势,当时哪怕是最有想象力的日本人也只是把中国看成一个能够对未来稳定亚洲经济形势做出一定贡献的角色,虽因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开始了停滞,但日本当时无论是GDP的绝对额还是产业的门类以及规模,都还是亚洲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在当时的日本人眼里,其他的亚洲国家只有协助日本的份。

  但是中国的发展超出了包括大部分中国人自己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的预想,从上世纪的最后10年开始,中国GDP成长最低的年份也达到了7.6%,其中有11年的成长率是两位数,最高达到了14.2%,几乎是以两位数的均速在增长。而在这段时间,日本经济一直停滞不前,从1995年之后,日本的GDP就像被冰冻了一样没有过变化,在2010年中国终于取代日本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然,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身并没有改变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就人均3800美元左右的GDP产值来说,中国的全球排名还只在105左右。中国落后的也不止这个排名,医疗、教育以及社会福利方面还有很多。但日本人明白:国力和人均无关,国力指的是整体的数据。人们在判断一个国家的实力时首先是看它的综合统计数据,人均数据在基数很小的时候是没有意义的。

  就是说,虽然中国在人均数值上还排在世界第105位左右,但就中日两国来说,地位已经完全逆转了。

  实际上这就是中日关系中最近老有麻烦的根源之所在。

  现在中日间几个主要问题,实际上都不是什么新问题,而这些老问题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什么大问题,或者被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但事态的发展和变化有点出于人们意料之外,以至于那些原来被轻视的问题显现了出来,成了大问题,比如钓鱼岛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

  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在日本人手中,而当初邓小平之所以能够说服日本人同意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的原因,就是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既无像样海军力量又无显赫经济实力的中国人之所以要提出“搁置争议”,是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争议”的能力,考虑到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做过那么多对不起中国的事情,为什么不在这个问题上向中国人卖个空头人情呢?

  靖国神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也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中曾根参拜靖国神社后,中日达成过一个“君子协定”:作为国家形象代表的首相、外相、官房长官这3个官员是不能前去参拜的。当初中日间达成这个默契,不过是建立在日本认为中国的反应不会过度或者不会影响正常经贸基础上的。

  一般认为,本世纪初中日政治关系变冷是因为当时的日本首相小泉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但实际上,小泉既不是“君子协定”后第一个去靖国参拜的首相(桥本龙太郎首先打破了这个协定,去靖国参拜了他的亲属),也不是在任期间去参拜次数最多的首相,而且小泉也从来没有做到他向日本遗族会所允诺的在8月15日终战纪念日那天去参拜靖国神社。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小泉已是最后一位参拜靖国的现职日本首相,小泉之后,现职首相不参拜已成为日本政界的潜规则。小泉实际上并非什么右翼,甚至都不是什么强硬派,小泉之后的安倍晋三和麻生太郎这两位真正的保守派首相,也无法在首相任内参拜靖国神社,以至于日本右翼只能在阁僚参拜、执政党议员参拜,甚至在野党议员参拜上做文章。这其实是日本政界和知识界在对中国的再三反应考虑多了之后才有的一种折中和妥协,可这些轻量级的参拜却被外界解读成为中日间摩擦不断的因素。

  可以说,这种“摩擦”的增多是一个正在被强邻赶超的国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不是对方要兑现当年未放弃的抱负引起的,就是自己因袭过去屡试不爽的做法引起的。作为回应,相对处下风的国家也会在自己占优势的领域(如食品安全)展开反击,以维系国民的面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