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日本贸易逆差对中国的警示

http://www.CRNTT.com   2012-01-11 08:37:23  


 
  中国要避免未来出现日本现在面临的局面,当然要进行各种改革。最需要避免的是不能有日本似的“发展主义政府”。这样的政府很乐意以发展某种产业来发展经济,而会糟糕地强调产能的建设,导致经济活动中出现过度投资。这是中日最为接近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最大的危害就是整个金融体系完全为政府的产业政策进行专项金融服务,汇率和货币政策基本得不到独立,也是非市场化的。

  中国和日本的银行,主要利润来源均是针对机构客户的贷款,尤其是集中在针对大机构客户的贷款,而不是像欧美那样能为零售客户提供很好的金融服务。当然中日之间区别,比如日本银行风险管理比中国还差的是大银行和大机构客户之间的交叉持股——其实这也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更为同质化,而且股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从金融体系对抗系统性风险的角度,中国这样的股权结构更差。因为中央政府持有商业银行绝对多数股份,岂不是国家财政担保商业银行?这在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里是不存在的。这意味着市场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政府就站在第一线,市场上的商业机构已经没有任何后路,尽管表面上看来,这样的银行在市场里是那样的庞大,并且有着其他银行没有的竞争力。上世纪日本银行的世界排名和中国的银行如今的排名非常相似,都在世界最大最赚钱的银行前列。这种庞大和竞争力是各种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刻意扶持的结果。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德国对待汇率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导向。德国更看重货币政策独立性,不以牺牲利率、汇率来促进产业出口;而日本则经常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利率和汇率围绕着产业出口形成所谓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来制定。

  在上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之后,两个国家的货币升值都非常大,但是德国在本币升值过程中无论物价和经济运行都保持了相对稳定;而日本则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资产泡沫破裂的危机,在拖了20年时间之久后,日本走到它创造的模式的尽头,出现了外贸逆差,而同期德国虽然经历了东西德合并,却在全球市场依然保持着优势。 

  有鉴于此,中国要想避免“日本现象”,改造金融业,是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既宏观也微观;既迫切,也是长期之计。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