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宏观经济决策亟待拨开“保增长”迷雾

http://www.CRNTT.com   2012-05-18 08:13:43  


  中评社北京5月18日讯/表面来看,4月的工业增加值、进口同比增长等数据的确不怎么样,而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投放等经济指标不同程度的下滑,似乎昭示着中国经济遭遇“倒春寒”。但若仅凭这几个指标就得出中国经济已失去增长动能的结论,未免过于简单。上海证券报发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文章表示,中国经济不缺内生性增长的动力储备,只是这些年来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营商禀赋与投资热情的释放,使得经济要摆脱现有增长路径的依赖面临着太多约束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转型的成本。而当政府对隐藏了极大系统性风险的房地产领域持续展开冷却行动时,经济短期放缓势成必然。加上外部需求的低迷,经济增速下滑便成为政策调整的显性结果。而4月经济数据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4%,低于3月的3.6%,也低于政府为今年全年设定的4%的通胀目标,这使政府保持着后续货币政策的微调空间。

  文章认为,既然经济增长是一种内生性选择,依赖于市场主体基于既有的约束条件追求成长空间的持续扩大,那么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就不必过于看重短期经济指标所释放的信号。换句话说,即便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7%,也不必对之反应过度。

  无论是英、法、德还是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即便在其拥有全球范围内低成本配置资源能力的黄金发展期,也很难做到连续3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如今,工业化国家尽管可以做到在经济制度完善之后着力提升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但增长动力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美国对经济增长的期待是在稳住金融基本面之后,力图通过正在进行的第三轮超级产业革命来获得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只是连美国自身也对此没有太大把握;至于欧元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防止希腊脱离欧元区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局性失控;日本的经济算盘则是通过中日韩经济与贸易一体化以及本身的技术进步,尽快使本国经济摆脱“五万亿美元陷阱”。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