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校长职业化回归“教授治校”

http://www.CRNTT.com   2012-08-10 11:48:30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任校长韩震
  中评社北京8月10日讯/据媒体报道,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任校长韩震日前向全校师生公开承诺“三不”:在担任校长期间,不再做自己的专业(外国哲学)学术研究,不再申请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研究课题,不再谋求与教学有关的个人荣誉。《南方都市报》今日刊发社论“校长职业化回归‘教授治校’”表示,“民众期待,让校长专注于管理工作,使管理成为其新的学术领域,恰恰就在于期待通过加强管理工作的专业供给,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对于教师而言,无非要满足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基本需求;对于学生而言,则是要激发其求知欲,恢复其对知识的自信与自尊,避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全文内容如下:

  重管理还是重学术,这是国内大学校长面临的普遍问题。日前,这一问题得到诸多大学校长的正面回答,8月7日上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向全体师生公开承诺“三不”:担任校长期间,不再做自己的专业学术研究,不再申请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研究课题,不再谋求与教学有关的个人荣誉。此前,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分别在履职之初做出类似承诺。教育专家分析认为,此举显示出我国高校校长定位转变,正由学者兼职的“双栖”向“专职校长”迈进。

  “学术权威”担任高校校长已成惯例,《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援引相关数据,“仅去年中国工程院新增的54位新院士中,有25人来自高校,其中13人为现任校长、副校长,3人过去曾任校长或副校长。”权威的学术背景几乎成为校长候选人的重要要求。

  学术优势对于校长而言无疑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学术水平高低是衡量高校影响力的重要标准,让“学术权威”担任校长具有“方向正确”的标杆效应;其次,校长的价值体现依赖于他的教学与学术实践,正如韩震所言,“校长对于教学的理解、学生的目标定位,没有一定学术基础的话,便不会有所作为。”另外,让具备足够学术训练的人来担任大学校长,对于大学行政化倾向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他可能也体会不到高等教育本身的任务是什么,反而容易把高校变成一个纯粹的行政单位。”

  事实上,诸多大学校长的此番表态,并非否认校长身负“学术权威”的必要性,而是强调校长的核心工作,即它的管理职能。将精力从学术上转移到管理工作上,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强调校长工作的职业化,这意味着,该角色的任务不再是在小范围里介绍知识,传播思想,而是服务于已有的教学--学习、学术--成长链。如果说,大学里的每一位老师所承担的教学、学术任务,都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那么校长的管理工作,就是要通过诸如调动资源、调整方式等途径,激活每一个单元,促使系统持续且高效地运转。

  校长的职业化本是高校管理的应有之义,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教育家梅贻琦所言,“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管家”才是校长的核心身份。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部分高校校长学术与管理两栖兼顾,利用职务之便“跑”课题,破坏学术平等竞争现象层出不穷。正是在此环境下,突出校长的管理职能,校长职业化等呼声在高等教育界日趋高涨。

  继“钱学森之问”之后,“谁应该成为大学的主人”一度引发讨论,有关大学发展的诸多命题由此展开。如果说,“钱学森之问”是面对现实而产生的无奈诘问,那么,“谁应该成为大学的主人”则是具体而微的技术性话题———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迷恋惯性的批评话语,也不能拘泥于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深入到技术末梢,既考虑到选择的科学性,又要顾及到可操作性。校长职业化的逐步深入,正是对此类问题做出的一个回答,肯定并突出校长在管理中的主人地位,对于高校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必须重申的是,今天,我们呼吁突出校长的管理职能,并非逆时代潮流强化高校的行政力量,相反,民众期待,让校长专注于管理工作,使管理成为其新的学术领域,恰恰就在于期待通过加强管理工作的专业供给,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对于教师而言,无非要满足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基本需求;对于学生而言,则是要激发其求知欲,恢复其对知识的自信与自尊,避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

  而关注这些具体的呼声之余,也不应忽视象牙塔之上的理念角逐。校长之于教授,恰是管理之于治学,两条平行线,必须相互守望彼此给力,才能铸就辉煌的高等教育。不能忽视的是,当前在谈到一流大学的经验时,民众之所以对“教授治校”津津乐道,不是因为忽视管理工作,而是因为行政力量对学术、教学工作的过度渗透的现实。高校中行政领导“拍脑袋”的决策并不鲜见,相反教授的声音经常被淹没。实践证明,诸如“教授委员会”一类的机构在高校的局部管理中有着重要价值,我们期待,在突出校长管理职能的同时,各地高校重视教授的角色,真正做到“教授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