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北大缘何深陷道德漩涡不可自拔

http://www.CRNTT.com   2012-08-28 14:12:27  


  中评社北京8月28日讯/针对前北大教授邹恒甫近日爆料北大其他教授和领导奸污饭店服务员等等,中国网今天登载张军瑜的评论文章“北大缘何深陷道德漩涡不可自拔”指出,严格地来说,北大的问题并不是北大自己能够单独解决的,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问题。详论如下:
 
  北大最近很烦。

  先是一个叫邹恒甫的前北大教授爆料北大其他教授和领导奸污饭店服务员,后来又出来个学生会主席贿选一说。

  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不管这些网络举报是否属实,北大都已经沾上了一身粪便,让中国第一学府的乾净形象狼狈不堪。而除了自己站出来信誓旦旦说这些举报都是诬陷之外,在这些甩又甩不掉,扯又扯不清的事情面前,北大似乎暂时还做不出更有力的反击。

  不止是这些,自从网络普及以来,北大似乎就成了一个负面新闻的集散地。2009年北大出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造假事件,其间竟然还纠缠着导师“性侵”疑云;2009年10月,北大“保送门”事件横空出世,本科时代三科不及格的学生堂而皇之地被保送硕士研究生;2009年11月,央视曝光北大医院医死教授的事件,学术严谨的招牌毁于一旦;12月20日,一代大师季羡林藏品被盗事件曝光;到如今院长与漂亮女服务员的丑闻、学生会主席几十万贿选……细想之下,几年之间,堂堂的北大能闹腾出点动静的,竟然都是这些负面新闻,甚至是丑闻,而能够给人留下的印象的正面新闻……没有一件。

  除了“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传播心理规律之外,人们对北大的失望恐怕也是一个造成北大在道德泥潭里不可自拔的深埋于心的重要原因。大学,特别是北大这样在一个国家可以执牛耳的大学,对于每一个国家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标志性和符号性意义。一个国家最活跃的思想、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往往就诞生在这些大学里。中国人渴望诺贝尔奖,特别是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已经很久。但是每年都把各省市相当大比例的高考状元招入门下的北大,这半个多世纪来,没有出过一个诺贝尔奖;他的教授和毕业生,没有写出过哪怕一本足以在世界上产生轰动效应的巨著;这半个世纪以来,从北大,还没走出过哪怕是一位足以影响世界的科学家或者人文领域的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北大的地位和中国男足的境遇多多少少有些类似:当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并且给予你最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希望你能在世界杯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你却迟迟连亚洲都踢不出去,而且时不时还闹点赌球之类的黑色新闻出来。你说大家不拍你,拍谁?

  严格地来说,北大的问题并不是北大自己能够单独解决的。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在这样一个速生时代,我们整体教育的目标早已经从对人的培养、对未来科学家的培养,变成了对能快速适应这个社会的“人产品”的培养。

  每个毕业生从大学出来,都是这个社会整整齐齐的标准化配件,就差喊“一二三”齐步走了,在这种培养机制下,你怎么能奢望需要散发强烈个性色彩的“大人才”的出现?大学去行政化喊了多少年,看样子还要继续干喊下去;教授要赚钱,博导要赚钱,硕导也要赚钱,学校更要赚钱,你只要有钱就可以弄个和名校沾点边儿的MPA、MBA的文凭,充充门面;本来在教学岗位的教授不以教学为荣,纷纷想着转行政去谋个一官半职。那种真正的、有独立人格的、被学生喜欢的、学问高深的、在业界有权威话语权的“教授”在每个大学,似乎都成了稀缺物。

  既然是中国大学的执牛耳者,每逢有事,北大自自然然地也要首当其冲,一些大大小小的负面新闻被受众关注或者放大,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这不仅仅是北大,似乎也是整个大学教育环境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