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经济:后刺激时期增长靠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2-10-29 08:10:33  


 
  中国人口结构的独特性及经济含义

  文章表示,人口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一般意义的人口红利,即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有一个生产者(25-64岁)对消费者(25岁以下和64岁以上)的比例,1995-2000年之间,中国的这一比例升至100%以上,经济开始进入供给充分的阶段。这对经济的影响有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经济生产能力相对于消费需求增长快,需要出口消化国内的生产能力。二是储蓄率比较高,从八九十年代的3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储蓄率的上升有体制、政策上的原因,但最主要是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动,导致投资需求旺盛。比如对房地产的推动,除了刚性需求以外,还有很强的投资性需求。举例来说,现在中国的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比例是130%,同样的定义在印度是80%,所以印度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都没有中国高。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还有城镇化,即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同样是30岁的人,在农村可能没有就业,转移到城镇之后充分就业了,所以中国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国内的需求来讲,光看传统的人口红利还不够,实际上的偏差比年龄结构显示的还要大,所以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几年情况特别好,人民生活水平增长非常快,并有很多储蓄进行投资。

  人口红利其他国家也发生过,人口劳动力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其他国家也发生过,但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人口红利和劳动力转移在过去十几年同时发生。例如,韩国和日本两个国家都是在城镇化基本上完成之后(75%)才开始出现人口红利,所以经济增长先有劳动力转移的支持,然后又有人口红利的支持。

  如果按照人口普查的数字,中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将在2015年达到顶点,然后出现拐点。拐点之后,整个方向可能就会反过来。

  劳动力转移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近年来劳动力转移已经有放缓迹象。从供给面而言,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求面就是城镇化对相关投资需求比如住房、基础设施等的推动。中国的城镇化相较于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都低很多,城镇化空间还较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差别。日韩是在人口年轻的时候逐渐实现城镇化的,而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面对这样的劳动力供给情况,未来如何推动城镇化,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推动城镇化,在需求端要增加投资,改善公共服务,但更多地应思考如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改善经济的供给方面,否则从中长期来讲,没有供给的配合,光靠需求的刺激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

  未来十年,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除了人口结构这一因素,还有房地产泡沫风险。关于房地产是否有泡沫以及泡沫有多大,存在很大争议。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如果说中国房地产没有出现泡沫,我认为是一个奇迹。投资需求强、经济供给充分以及货币环境易松难紧,这些促成房地产泡沫的条件,中国过去十几年都具备。日本和美国都是在人口红利出现后差不多20年的时间内产生一次很大的房地产泡沫和破灭,中国出现人口红利已经15年,过去15年地价和房价的上升与其他国家类似。而且中国的储蓄率比美日还高,所以中国房地产出现房地产泡沫不足为奇。在泡沫上升阶段,房地产对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很大,一旦泡沫破灭,将可能对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增长形成较长期的负面冲击。

  投资需求的增长空间,需要看供给面的限制。过去中国投资增长很快,除了有需求外,也有供给面的配合,比如储蓄率大幅上升。展望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储蓄率下降,支持投资的供给面将没有过去那么充足。

  除了考虑供给面,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资产大周期对投资需求增长的限制。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这次调整比以往衰退期的时间要长、力度要大,本质原因是美国在人口红利阶段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资产泡沫,泡沫破裂之后出现了资产负债表紧缩,从而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在人口红利阶段形成的资产泡沫,几十年一遇,与一般的资产价格上升和金融危机不同。美国上一次人口红利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很多供给的资源被战争所浪费,那次的人口红利为凯恩斯应对大萧条而提出的政府干预政策提供了基础,因此当时干预政策比较有效。中国的人口红利情况比美国更为极端:中国的生产者对消费者比例在七八十年代比美国低很多,而在高点时比美国也高很多。所以中国人口红利对资产和信用周期、货币扩张的影响可能比美国还要严重。

  资产泡沫破灭以后,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紧缩。为支持经济增长,政府部门需要增加杠杆。欧美的银行去杆杠化,但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目前政府也面临财政调整的压力。欧美经济也存在和我们中国类似但不完全一样的争议,即如何在结构改革和政策扶持短期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