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排除万难向全球竞争价值链上游攀升

http://www.CRNTT.com   2013-03-02 08:52:54  


 
  本世纪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要素和产业价值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推动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新一轮转移,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据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高端环节,而把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转移到像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由此,全球价值链就按“产业转移——价值增值变化——利润转移—— 贸易利得扭曲”的路径,通过加工贸易、转口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等途径,对价值创造和利益分配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种路径下,不同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就决定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相对地位,这种地位集中地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由于中国大量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而使得贸易规模“虚高”,故而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的国际分工地位。据商务部的测算,2010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为17490亿美元,约为中国GDP的29.5%;而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仅为10756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GDP的18.1%。

  毋庸置疑,中国是当今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升至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世界制造业研发投入的3%。从整体上看,中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较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工业劳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较大,工业企业平均规模还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差,许多传统产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2008年到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速9.9%,经济增长总量中三分之二以上为资本积累的贡献。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带来的却是资本效率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产出率为3.79,2000年至2007年增至4.25,到2008年至2009年则上升到4.89,资本的扩大,对生产率增长产生了“挤出”效应。

  再细细比较一下,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只相当于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从中间投入的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能力相差巨大。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企业通过缩短工时压缩用工投入,削减劳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得以持续提高。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产出按年率计算环比增加4.2%,劳动生产率按年率计算环比上升2.9%,大大超出预期。

  更糟的是,虚胖的贸易规模和份额的增长非但没有带来利益分配的增长,反而加剧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中国每年货物贸易顺差接近2000亿美元,由此引起的外贸摩擦这几年呈愈演愈烈之势。跨国公司通过高价格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低价格出口整机产品,使中国利润大量转移境外,却又被指责中国产品低价倾销,致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遭“双反”的国家。

  文章指出,未来十年全球竞争将是价值链的竞争,依靠低成本优势建立起来的国家比较优势已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必须建立成本领先之外的竞争力,向生产率要效益,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如果能让成本上升的压力成为一种有效的倒逼机制,下大力气向那些技术水平较高、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明显、产业盈利能力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或许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全球贸易分工中的利益分配,从而有底气淡定面对全球贸易中的“多面夹击”和“釜底抽薪”。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