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日本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20年

http://www.CRNTT.com   2013-04-01 08:18:02  


 
  “失去的12年”指的是从1991年起到2002年为止的12年。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最需要的就是对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所谓资产负债表,是将资产和负债分别列于左右两边的报表(确切地说,将“资产”列于左边的借方,将“负债”和“净资产”列于右边的贷方)。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资金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出现了日本人借款购买股票和土地的热潮,致使泡沫膨胀。泡沫一下子破灭后,股价和房价均暴跌,公司相继倒闭,幸免于难的公司也不得不背负起巨额债务。就算不体现为债务,很多公司也还是承担着类似银行不良债权这样的负资产。

  要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然而日本对此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取而代之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屡屡实行的散财政策——特别经济对策。即,通过扩张公共事业来增加需求。这种举动忽视了对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供应方),而一味地关注眼前,拼命强调对需求方的调整。

  民主党的菅直人曾说过:“我们既不追求重视公共事业的‘第一条道路’,也不追求推崇市场原理主义的‘第二条道路’,而是以‘第三条道路’为目标。”如果第二条道路指的是小泉改革,那么此话就大错特错了,但在“第一条道路”不可取这点上的确是对的。

  失去的12年、停止恶化的5年、损失最惨重的3年!

  实际上,在1991年11月到1993年8月这段期间担任总理大臣的宫泽喜一先生曾在1992年8月表示有必要向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试图以此来调整资产负债表。然而,各个银行由于担心不良债权的实际情况会被曝光而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由于当时正值利库路德事件的善后期,强烈主张政治改革,新的调整计划一提出就遭到强烈批驳,被指为“破坏政治改革”的行为,因此很快石沉大海。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爆发的“住专”问题上,政府的处理也有失误,仅仅注入6000亿日元左右的公共资金就敷衍了事了。

  “住专”原为处理个人住房贷款的“住宅金融专门会社”。偏重产业和企业融资的城市银行在个人融资领域比较薄弱,因此大藏省专门设立了这样的公司,并任命大藏省官僚为社长。“住专”忘记了个人住宅贷款这一本职工作,而拼命收购土地,结果导致不良债权的发生,这便是“住专问题”。扮演向“住专”提供贷款的“银行”角色的是农协(具体有农林中央金库、各个县的信用农业组合联合会、全国共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等等)。

  而政府投入资金以处理不良债权的对象仅限于银行。这是由于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一旦受创,存款这种用于清算的“基础工具”也会受损。因此,“住专”问题的处理程序是,使各个“住专”公司破产后,向作为银行的农协投入公共资金。当时,我的主张是“坚决反对向住专公司注入公共资金,应投向农协。倘若向住专公司投入资金,就用农业预算”。

  但是,如果向农协注入公共资金,农协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因此最后还是敷衍塞责地将资金注入了“住专”公司。这种行为激化了国民的不信任感。因此,使用公共资金调整资产负债表变得越发困难。政策这种行为,有过一次马虎的应对,最终就会导致无法再展开全面应对。

  进入21世纪两三年后,市场依然没有稳定下来。每逢决算期总会有“金融不稳定”、“金融危机”这样的呼声,但金融主管部门总会搬出那套空洞的说法“不,没有问题。日本的金融很健全”。这削弱了国民对金融主管部门的信赖感,使大家越发不安。

  结果,直到我们2002年制定金融再生工程为止,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最大课题的资产负债表调整一事始终处于搁置状态。这便是日本“失去的12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