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上海自由贸易区如何建造

http://www.CRNTT.com   2013-04-03 08:40:25  


  中评社北京4月3日讯/日前,李克强总理在上海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调研时指出,“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实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

  新京报发表财经评论人倪金节文章表示,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转型为上海自由贸易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基本目标。就上海的地理和经济条件而言,上海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港口优势,以及长时间的保税区政策优惠、经验,先发展成“28平方公里的以外高桥为主体的自由贸易区”,并以此为“主区”,对外辐射,形成若干个自由贸易区“辐射区”。

  如此,上海就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的大型自由贸易区。若仅仅是局限在外高桥区域的自由贸易区,上海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同水平的“自由贸易港”。外高桥自由贸易区是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

  文章称,上海自由贸易区已经“箭在弦上”。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及,这一次有了中央高层的支持,预计上海试水首个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这意味着,上海接下来将可能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头羊,以“开放红利”实现新十年上海经济的再升级。本来,以上海的“资历”,确实就应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起到示范作用。

  文章认为,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并非易事。目前,外高桥区域只是“保税仓储型”的极其原始阶段的自由贸易区类型,距离成熟自由贸易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短期内要把以下两个问题处理好:

  一是外汇和税收政策改革,要有更大的勇气先行突破。自由贸易区需要有便捷的资本进出通道。现有的严厉资本账户管制,显然对于自由贸易区域而言,十分不合时宜,需要特别情况特别对待,有变通之策。税收政策更加需要有国际竞争力,在关税、所得税和流转税层面有更为宽松自由的变革。

  二是上海市有关部门要转变整体的管理思路,重新界定自身职能。李克强总理说,“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从现在的以监管为主,货物管理特征过于明显,往公共服务和企业管理的方向转换,把自由贸易区看成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来经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