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日中美“新三国”中的日美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3-06-14 08:56:10  


安倍访美受冷遇后,日美关系正在出现一个新的态势。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讯/学者杨丽君、赵如渊今天在联合早报撰文《日中美“新三国”中的日美关系》分析认为,归根结底,日美关系不外乎是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斗智游戏,各有所求,各有所需,各取其利的取舍;如何下好日美中新三国这盘棋,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场智的较量。
 
  最近,日本围绕着修改宪法,朝野议论纷纷,也牵动着相关国家的神经,特别是曾经为日本制定战后和平宪法的美国和饱受日本侵略的中国等亚洲国家。二战以来,世界风云万变,日美中关系更是变化重重。

  日本曾在上世纪30年代打着“同文同种”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出兵中国;也曾在40年代以赶走“美英鬼畜”解放东南亚的借口出兵东南亚。曾几何时,“同文同种”成了中国威胁论;“美英鬼畜”成了日本的保护神。这是何等的讽刺!如何把日本近期关于修宪、与中国的领土冲突、安倍晋三首相近期关于历史问题以及东京审判的“新思维”式发言等动态放在日中美新三国演义中来理解,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课题。

  日美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战败者与战胜者之间的利益取舍。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吃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亏之后,以雄厚的工业力量迅速恢复了空海军势力并准备反攻日本。在反攻前夕的1942年6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成立战时情报局,邀请著名人类文化学家潘乃德(Ruth Benedict)主持研究和探讨有关日本的国民性。两年后,她提出了一份关于探讨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及如何处理天皇的研究报告。美国《财富》杂志编辑部也同期推出了关于日本帝国的研究特集。这两件事反映了当时在关于日本问题的处理上,美国秉承了其一贯的务实处事风格。战后,潘乃德依据其报告改写出版了日后成为著名经典著作的《菊花与剑》。该书不仅风靡世界,在日本也一直是畅销书,创下了迄今为止200多万册的销售量。美国政府也采用潘乃德的建议,没把天皇列入战犯并保留了天皇制。潘乃德在比较日本人与西方人的行为之后,认为日本人的行为多基于羞耻感,而美国人则是罪恶感。所谓的羞耻感,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好面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